[发明专利]一种隧道形变实时监测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95026.6 | 申请日: | 2021-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566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8 |
发明(设计)人: | 石峥映;王列伟;朱明;连捷;黄友群;陆海东;李阳;刘洋;李沛遥;吴国强;夏宝前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派光智慧感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11/16 | 分类号: | G01B11/16 |
代理公司: | 南京中盟科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79 | 代理人: | 江冬萍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隧道 形变 实时 监测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隧道形变实时监测方法及装置,监测方法包括:S1、在需要监测的隧道结构不稳定区域架设多个结构光光源,并且,在隧道结构相对稳定区域架设监测终端,监测终端可与多个结构光光源通信;S2、监测终端观测隧道结构不稳定区域内的所有结构光,并实时获取结构光曲线;S3、数据处理单元分析结构光成像变化,实时检测隧道形变程度及偏移距离,监测隧道单截面沉降、收敛、以及多截面整体沉降等病害。本发明能适用于在建隧道和运营隧道,其监测点密集,能实时监测隧道的形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结构形变监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隧道形变实时监测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建隧道的掘进方式主要有爆破和盾构两种方式。盾构方式主要用于地铁隧道建设,刀盘掘进、运渣、贴管片、铺设轨道同时进行,结构相对稳定,成本较高。爆破方式主要用于高铁隧道建设,先在掌子面进行爆破,爆破后立工字钢梁并浇筑水泥成为初支区域。初支区域的变形速率较大,极易发生隧道沉降、收敛等灾害,需要实时监测形变。初支区域之后会浇筑水泥形成永久隧道结构,称之为仰拱闭合区域和二衬区域,此区域之后结构属于相对稳定区域,完成二次衬砌后隧道结构基本稳定。
目前在建隧道结构形变监测通常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在建隧道掘进时,需要在隧道顶部通过人工安装方式,以固定间隔安装多个反光棱镜(通常为3~7个),反光棱镜安装不方便,且有一定的施工安全隐患。在检测时,需停止施工并使用全站仪进行人工监测,每次检测间隔一般为2到4小时,这种检测方式费时费力,且耽误施工进度。
另外,上述现行的全站仪监测方法,在每一段隧道只能监测3到7个点,非常稀疏,并且监测形变时间间隔比较长,如果在监测窗口期发生灾害事故,则无法有效预警。
对于运营隧道,通常采用运动检测车的方式,在检测车上部署结构光源和图像传感器,但这种检测方式无法在采用爆破方式的在建隧道中使用,而且检测周期长,非实时检测。
因此,急需研发一种隧道结构形变监测方法,能够同时可以在运营隧道和在建隧道中方便部署,不需要在隧道顶部安装设备,并能够实时不中断地监测隧道结构形变,加大监测密度和频次。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隧道形变实时监测方法及装置,其既能在在建隧道施工期间,又能在运营隧道期间实时地监测隧道形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隧道形变实时监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在需要监测的隧道结构不稳定区域架设多个结构光光源,并且,在隧道结构相对稳定的二衬区域架设监测终端,监测终端与多个结构光光源通信;
S2、监测终端观测隧道结构不稳定区域内的所有结构光,并实时获取结构光曲线;
S3、数据处理单元分析结构光成像变化,实时检测隧道形变程度及偏移距离,监测隧道单截面沉降、收敛、以及多截面整体沉降病害。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步骤S3包括如下步骤:
S31、数据处理单元利用图像识别模块定位结构光区域及其边缘;
S32、数据处理单元提取结构光曲线的中心线;
S33、数据处理单元自动或手动更新由中心线形成的基准线;
S34、数据处理单元检测隧道结构状态,判断是否发生隧道单截面沉降、收敛、或者多截面整体沉降灾害。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34中,数据处理单元检测隧道结构状态的方法包括:
S341、划分隧道壁区间,分为左右侧壁和拱顶部分,左右侧壁检测横向和纵向位移,拱顶检测纵向位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派光智慧感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派光智慧感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9502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