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负极结构及电池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190673.8 | 申请日: | 2021-02-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868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 发明(设计)人: | 张五堂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4/66 | 分类号: | H01M4/66;H01M4/80;H01M50/46;H01M10/0525 |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严诚 |
| 地址: | 201400 上海市奉***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负极 结构 电池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负极结构及电池,涉及电池技术领域。该新型负极结构包括载体和隔膜。载体的一个侧面为第一吸附侧面,第一吸附侧面上开设有吸附孔,吸附孔的内壁用于吸附锂离子。隔膜盖设于第一吸附侧面,从而隔开正极结构和载体。该新型负极结构及电池均具有充电容量较大,且充放电能力较强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型负极结构及电池。
背景技术
现有的锂电池负极的碳呈层状结构,其上有很多微孔,达到负极的锂离子就嵌入到碳层的微孔中,但其嵌入的锂离子的数量有限,限制了充电容量。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电网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现有的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已较难满足人们的需求。
有鉴于此,研发设计出一种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新型负极结构及电池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负极机构,其具有充电容量较大,且充放电能力较强的特点。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其采用上述的新型负极结构,其也具有充电容量较大,且充放电能力较强的特点。
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负极结构,其包括载体和隔膜;
所述载体的一个侧面为第一吸附侧面,所述第一吸附侧面上开设有吸附孔,所述吸附孔的内壁用于吸附锂离子;所述隔膜盖设于所述第一吸附侧面,从而隔开正极结构和所述载体。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载体为金属载体。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吸附孔贯穿所述载体。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吸附孔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吸附孔均匀分布于所述第一吸附侧面。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载体上与所述第一吸附侧面相背的另一个侧面为第二吸附侧面,所述吸附孔由所述第一吸附侧面贯穿至所述第二吸附侧面;
所述新型负极结构包括多张所述隔膜,部分所述隔膜盖设于所述第一吸附侧面,部分所述隔膜盖设于所述第二吸附侧面,所述隔膜盖设于所述第二吸附侧面,以隔开所述正极结构和所述载体。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载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载体依次层叠设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载体各自的所述吸附孔连通。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实现方式中,部分所述隔膜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载体之间,部分所述隔膜位于顶部的所述载体顶面以及位于底部的所述载体底面。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实现方式中,所述隔膜上开设有吸附过孔,所述吸附过孔与所述吸附孔相对。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吸附过孔与所述吸附孔的开口形状及大小相同,且所述吸附过孔与所述吸附孔正对设置。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其包括所述的新型负极结构。所述新型负极结构包括载体和隔膜;所述载体的一个侧面为第一吸附侧面,所述第一吸附侧面上开设有吸附孔,所述吸附孔的内壁用于吸附锂离子;所述隔膜盖设于所述第一吸附侧面,从而隔开正极结构和所述载体。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型负极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9067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