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云边协同环境下的数据分存方法、系统、介质及终端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190341.X | 申请日: | 2021-02-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262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 发明(设计)人: | 蒋昌俊;闫春钢;王鹏伟;丁志军;张亚英;曹尔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F30/27 | 分类号: | G06F30/27;G06Q10/06;G06N3/12;G06F111/06 |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徐秋平 |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协同 环境 数据 方法 系统 介质 终端 | ||
1.一种云边协同环境下的数据分存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建立与用户操作数据对象相关的数学模型;所述数学模型定义数据访问区域概念,并定义多用户访问区域下的服务指标,用以描述用户进行数据对象存储及在不同区域对数据对象访问时的服务质量指标,以便进行运算处理;
对所述数学模型中存在的多个可行的分存方案,指定基本可用性评价策略,以确定分存策略的基本可用性;
对所述数学模型中存在的多个可行的分存方案,定义强弱可用性和强弱时延性,以衡量不同用户需求下分存策略的情况;
将云边服务商和数据对象信息作为输入,利用改进的NSGA-II算法进行多目标优化并进行分存策略的制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云边协同环境下的数据分存方法,其特征在于,建立与用户操作数据对象相关的数学模型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所述用户访问数据的历史情况或需求确定用户访问区域;
根据实际访问情况确定各个所述用户访问区域的权重;
在erasure-coding编码的前提下,根据编码参数和所述权重定义所述服务指标,建立所述数学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云边协同环境下的数据分存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数学模型中存在的多个可行的分存方案,指定基本可用性评价策略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所述数学模型中用户访问区域和erasure-coding情况,确定所述分存策略对各个所述用户访问区域是否满足所述用户的基本数据获取请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云边协同环境下的数据分存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定义每个用户访问区域的可用性的数学期望为总体可用性,以基于所述总体可用性衡量所有的所述分存方案的可用性;
定义每个所述用户访问区域中响应延迟的加权总和为所述分存策略的总响应延迟;其中,加权权重为所述用户在每个所述用户访问区域中访问数据的概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云边协同环境下的数据分存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弱可用性包括:强可用性和弱可用性;所述强弱时延性包括:强时延性和弱时延性;其中,
所述强可用性和所述强时延性要求每个用户访问区域的可用性和时延性满足阈值要求;
所述弱可用性和所述弱时延性要求所述分存策略的整体可用性和时延性满足所述阈值要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云边协同环境下的数据分存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改进的NSGA-II算法进行多目标优化并进行分存策略的制定包括以下步骤:
在传统的NSGA-II算法的基础上,引入多种群,以提高局部搜索能力;
初始化所述多种群,计算适应度函数的值,执行交叉突变,非支配排序及计算拥挤度函数,并对生成的所述分存策略进行可行性检查以确定所述分存策略是否满足约束条件;所述约束条件包括:可用性、可行性及时延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云边协同环境下的数据分存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改进的NSGA-II算法进行多目标优化并进行分存策略的制定还包括以下步骤:
将各服务指标归一化;
获取帕累托集合;所述帕累托集合中包括至少一所述分存策略;
计算到所述帕累托集合中每个元素到理想点的欧式距离,并将距离最小的分存策略确定为最终的分存策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90341.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