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逆变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90260.X | 申请日: | 2021-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533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8 |
发明(设计)人: | 王斯博;黄智昊;李志宇;李伟亮;刘金锋;苏瑞涛;刘佳男;苍衍;文彦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P27/08 | 分类号: | H02P27/08;H02H7/085;H02H7/09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智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59 | 代理人: | 范坤坤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逆变器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逆变器系统,包括并联设置的逆变器、双三相电动机、第一电流传感器、第二电流传感器和电机控制模块;逆变器包括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均用于将电能由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双三相电动机用于接收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转换的交流电而被驱动;第一电流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一逆变器的对应输出端输出的第一电流;用于检测第二逆变器的对应输出端输出的第二电流;电机控制模块用于根据第一电流和第二电流发出驱动信号至各个逆变器。本发明提供的逆变器系统,可提升逆变器的结构通用性,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逆变器系统。
背景技术
在电动汽车中,电机系统是实现电池的直流电供电与车轮机械能转换、实现电机的驱动运行的关键部件,属于电动汽车的核心功率部件。随着电动车在市场的扩张,不同的车型对电机的性能还是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以及效率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在需要高性能需求时,通常采用单三相电机,通过器件并联达到高性能输出的目的,在需要高效率、低NVH时,通常采用双三相电机,通过带相位差的两路PWM(Pulse WidthModulation),来实现高效率、低NVH输出的要求。但是现在电动车的销量较少,导致不同的需求如果完全设计新的逆变器会导致成本不受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逆变器系统,可提升逆变器的结构通用性,降低生产成本。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逆变器系统,包括:并联设置的逆变器、双三相电动机、第一电流传感器、第二电流传感器和电机控制模块;
所述逆变器包括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所述第一逆变器的第一输入端和所述第二逆变器的第一输入端均与电源正极连接,所述第一逆变器的第二输入端和所述第二逆变器的第二输入端均与电源负极连接;所述第一逆变器和所述第二逆变器均用于将电能由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
所述第一逆变器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逆变器的输出端均与所述双三相电动机电连接;所述双三相电动机用于接收所述第一逆变器和所述第二逆变器转换的交流电而被驱动;
所述第一电流传感器与所述第一逆变器的输出端一一对应设置,用于检测所述第一逆变器的对应输出端输出的第一电流;所述第二电流传感器与所述第二逆变器的输出端一一对应设置,用于检测所述第二逆变器的对应输出端输出的第二电流;
所述电机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逆变器和所述第二逆变器电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电流和所述第二电流发出驱动信号至各个所述逆变器。
可选的,所述逆变器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逆变器的第一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逆变器的第二输入端电连接;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逆变器的第一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逆变器的第二输入端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电机控制模块可以包括主控制回路和辅助控制回路;所述辅助控制回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流传感器和所述第二电流传感器电连接,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电流和所述第二电流;所述辅助控制回路与所述主控制回路电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电流和所述第二电流发送至所述主控制回路,并将所述主控制回路反馈的驱动信号分别发送至所述第一逆变器和所述第二逆变器;所述主控制回路还可以与整车系统电连接,用于实现所述逆变器系统和所述整车系统之间的交互。
可选的,所述逆变器系统可以处于单三相电机控制模式;所述第一逆变器和所述第二逆变器均可以为三相桥式逆变器,均可以包括6个开关管;所述双三相电动机包括第一单三相电机绕组和第二单三相电机绕组;所述第一逆变器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逆变器的输出端均与所述第一单三相电机绕组电连接;所述主控制回路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电流和所述第二电流的加和产生6路与所述6个开关管一一对应的脉宽调制信号;所述辅助控制回路用于将6路脉宽调制信号输出至所述第一逆变器和所述第二逆变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9026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