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高温的环保聚苯乙烯制备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88222.0 | 申请日: | 2021-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520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31 |
发明(设计)人: | 沈祺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道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J9/236 | 分类号: | C08J9/236;C08L2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下创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6044 | 代理人: | 李海燕 |
地址: | 274000 山东省菏泽市定***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高温 环保 聚苯乙烯 制备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耐高温的环保聚苯乙烯制备工艺,其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将2‑50重量份发泡的聚苯乙烯泡沫颗粒、20‑1000重量份水性胶黏剂、5‑100重量份纳米粘土、0.1‑10重量份增强剂、0.01‑1重量份增稠保水剂、2‑50重量份抑热剂搅拌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材料;(2)将混合材料放入模具机中,然后模压成型,从而得到耐高温的环保聚苯乙烯材料;本发明在模具机中增加了防漏部件;防止了在运输的时候混合材料的泄露,保证了模压成型之混合材料对模具架内部填充得完整,通过这样的工艺方法,防止空隙的出现,从而提高聚苯乙烯的耐高温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聚苯乙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耐高温的环保聚苯乙烯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聚苯乙烯是一个良好的保温材料,但是如果遇到高温了就会释放出有毒的气体,所以在制备的时候需要添加各种添加剂从而实现聚苯乙烯耐高温的效果,但是在制备的过程中,如果混合材料灌入到模具当中出现很多空隙,排列得没那么紧密结实的话,成型之后的聚苯乙烯材料质量就会变差,使得其耐高温效果也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降低空隙,紧密结实的耐高温的环保聚苯乙烯制备工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耐高温的环保聚苯乙烯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该环保聚苯乙烯的材料以重量份计由如下组分制备而成:水性胶黏剂300份;聚苯乙烯泡沫颗粒20份;纳米粘土30份;增强剂2.5份;增稠保水剂0.3份;抑热剂15份;其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将25重量份发泡的聚苯乙烯泡沫颗粒、500重量份水性胶黏剂、50重量份纳米粘土、5重量份增强剂、0.5重量份增稠保水剂、25重量份抑热剂搅拌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材料。(2)将混合材料放入模具机中,然后在5MPa压力下模压成型,从而得到耐高温的环保聚苯乙烯材料。
所述环保聚苯乙烯的材料中所述的纳米粘土为蒙脱土、锂皂石、勃姆石、凹凸棒、海泡石、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和蛭石的至少一种。
所述环保聚苯乙烯的材料中所述的增强剂为氯化钙、硫酸钙、磷酸钙、碳酸钙、硝酸钙、硼酸、磷酸、硼酸盐、二氧化硅、粉煤灰、炭黑、玻璃纤维、碳纤维、金属纤维、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聚乙烯醇纤维、聚丙烯腈纤维、聚丙烯纤维、聚氯乙烯纤维、铬酸盐和重铬酸盐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的模具机包括模具架、对称设于所述模具架上的电动推杆、设于所述电动推杆上的防漏框架、设于所述模具架上的支撑架、设于所述支撑架上的储存腔、设于所述防漏框架上的第一防漏部件、可上下移动地对称设于所述模具上的拆卸板、设于所述拆卸板上的第二防漏部件、设于所述模具架上的拆卸口、设于所述拆卸口上的卸料部件。
把步骤一得到的混合材料放到储存腔中储存;当模具架开始工作时,电动推杆启动,让防漏框架往上移动,使得储存腔中的混合材料进入到模具架的内部,成型之后通过卸料部件把得到耐高温的环保聚苯乙烯材料从拆卸口中拆卸出来,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保证模压成型之混合材料对模具架内部填充得完整,防止空隙的出现,从而提高聚苯乙烯的耐高温效果。
所述储存腔还包括设于所述储存腔上的落料口、可上下移动地设于所述落料口上的落料板、设于所述落料板上的多个第一均分块、设于所述落料板上的落料槽、固设于所述落料口上的第二均分块、固设于所述防漏框架上且用于推动所述落料板上下移动的多个第一推块;所述第一均分块与所述落料槽间隔分布;所述第二均分块可堵住到所述落料槽;所述储存腔倾斜布置;所述落料板可卡在所述落料口上;所述第一推块可与所述第一均分块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道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东道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882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
- 下一篇:覆盖率统计方法、装置、计算机系统和可读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