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便携式乘用车接近角、离去角及轮缘高度组合式测量仪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87846.0 | 申请日: | 2021-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8534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鲁雄文;赵婧;姬亚鹏;李春鹏;杨旭;曹娇;庞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21/22 | 分类号: | G01B21/22;G01B21/08;G01M9/06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杜森垚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式 乘用车 接近 离去 轮缘 高度 组合式 测量 仪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便携式乘用车接近角、离去角及轮缘高度组合式测量仪器,包括车轮切平面机构、车身切杆、电子测角仪及高度测量支脚;各零部件按照功能组成以下两种装置:乘用车接近角、离去角测量装置,由车轮切平面机构、车身切杆以及电子测角仪组成,车身切杆一端与可折叠杆件中部通过锚式连接销连接,电子测角仪安装在车身切杆另一端;轮缘高度测量装置,由车轮切平面机构、车身切杆以及高度测量支脚组成,车身切杆一端与可折叠杆件中部通过弹性卡扣连接,且车身切杆垂直于车轮切平面机构所处的水平面;高度测量支脚通过基座弹性卡扣安装在车身切杆上且垂直于车身切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携式乘用车接近角、离去角及轮缘高度组合式测量仪器,用于车辆空气动力学性能开发中对车辆的接近角、离去角及轮缘高度进行精确测量。
背景技术
车辆空气动力学性能开发中需对车辆的接近角、离去角及轮缘高度进行精确测量。车辆的接近角、离去角不仅是车辆通过性参数,也对前方气流进入及离开车辆底部的流动状态有较大影响,是影响整车风阻系数的重要参数。前后轮缘高度值是表征车身相对地面姿态的参数,对车周流场特别是底部流场有重要影响,也是决定整车风阻系数的重要参数。
以上三个参数的准确测量对车辆空气动力学性能对标有重要意义,风洞试验现场也需要对轮缘高度进行测量以控制车身姿态。当前接近角、离去角的测量设备多为台架式,尺寸、重量大,不便于试验室/厂区外移动及携带,导致使用场所严重受限,无法进行临时场所的测量。轮缘高度测量多采用钢板尺,精度低、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及重复性无法保证。现有测量仪器无法满足空气动力学风洞试验现场测量及对标需求。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支架式车辆接近角和离去角测量装置,它包括旋转支架、测量杆、基准杆和转轴,其中旋转支架包括宽杆、窄杆和支撑板,基准杆有2根,分别布置于测量杆的两侧,旋转支架、基准杆和测量杆均可绕转轴转动,测量杆和基准杆还可沿转轴的轴心方向平移。测量杆在自由端开有缺口段,测量杆缺口段搭在旋转支架支撑板上时,测量杆的上表面和旋转支架宽杆的上表面共面,形成测量切平面,配合基准杆提供的车辆接地平面,可直接测量车辆的接近角和离去角。其测量设备最小测量阈值约18°,不适用于乘用车测量。
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汽车接近角和离去角测量装置,包括:软线、套管、铅垂线、刚性条和绕线器,所述软线穿过所述套管后与所述绕线器连接,所述刚性条与所述套管固定连接且所述刚性条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套管的轴线。
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测量汽车接近角和离去角的工装,其中该工装包括:底板;红外信号发射器,红外信号发射器设置在底板上;红外信号接收器,红外信号接收器与底板可折叠连接,且红外信号接收器可接收红外信号发射器发射的、未被汽车车体遮挡的红外信号;数据采集电路,数据采集电路与红外信号接收器电连接,红外信号接收器接收到红外信号发射器发射的红外信号后,将红外信号输出给数据采集电路,以使数据采集电路根据红外信号和底板的长度,输出汽车接近角和离去角。
现有的接近角、离去角测量方案,多为台架式结构,不具备本发明中的便携特征。并且,目前尚无测量轮缘高度的专用仪器,钢板尺等通用量具难以定位保证结果准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当前接近角、离去角测量方法多为台架式,不便于试验室/厂区外移动及携带,无法进行临时场所的测量。目前尚无测量轮缘高度的专用仪器,钢板尺等通用量具难以定位保证结果准确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便携式乘用车接近角、离去角及轮缘高度组合式测量仪器,在满足对乘用车以上三个参数进行精确测量的基础上,方便携带。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结合附图:
一种便携式乘用车接近角、离去角及轮缘高度组合式测量仪器,包括车轮切平面机构1、车身切杆2、电子测角仪3及高度测量支脚4;车轮切平面机构1包括可折叠杆件11,可折叠杆件11两端分别固定有切平面12;车身切杆2包括可折叠连杆;
上述零部件按照功能组成以下两种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8784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