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深蹲动作识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83495.6 | 申请日: | 2021-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848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3 |
发明(设计)人: | 张振;张师榕;赵转哲;刘永明;阚延鹏;叶国文;付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V40/20 | 分类号: | G06V40/20;G06V10/40;G06V10/764;G06V10/70;G06V10/82;G06N3/04;G06N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信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5 | 代理人: | 王帅 |
地址: | 241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作 识别 方法 | ||
1.一种深蹲动作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具体步骤如下:
S1、数据提取:下蹲需要4秒,传感器的捕获速度为100帧/秒,因此数据序列的长度为450帧,共设有6种深蹲模式;
S2、输入数据:实验中共使用8个感知神经元的传感器,每个感知神经元产生的计算数据为12列,随后,在训练数据的第1列增加不同动作模式的序列,分别记为0,1,2,3,4,5,作为机器学习中监督学习的标签,其余96列数据作为机器学习的训练数据,则输入数据尺寸大小为97×135000;
S3、预处理:
a、数据标准化:在训练数据经卷积神经网络CNN训练前,根据公式1-1对数据进行标准化:
其中,X是单个特征的值,μ是平均值,而σ是X的标准偏差;
b、数据分割处理:对输入数据做窗口分割处理,将每个窗口大小划分为96×450;
S4、训练CNN:在对输入数据预处理后开始训练卷积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结构一共包含7层,具体说明如下:
a、第一层,卷积层,本层输入矩阵大小为96×450×1,卷积核为一维滤波器,尺寸大小为1×12,深度为46,平移步长为5,使用的激活函数是ReLU函数,本层的输出矩阵大小为46×439×46;
b、第二层,池化层,本层输入矩阵大小为46×439×46,池化方法为最大化池化,卷积核为一维滤波器,卷积核尺寸大小为1×10,平移步长为5,使用的激活函数是ReLU函数,本层的输出矩阵大小为46×86×46;
c、第三层,卷积层,本层输入矩阵大小为46×86×46,卷积核为一维滤波器,卷积核尺寸大小为1×6,深度为23,平移步长为5,使用的激活函数是ReLU函数,本层的输出矩阵大小为23×81×23;
d、第四层,池化层,本层输入矩阵大小为23×81×23,池化方法为最大化池化,卷积核为一维滤波器,卷积核尺寸大小为1×3,平移步长为5,使用的激活函数是ReLU函数,本层的输出矩阵大小为16×23×23;第四层的输出被转换成一维数组,并连接到神经网络中的每个神经元;
e、第五层,全连接层Ⅰ,本层输入矩阵大小为16×23×23=8464,共8464个神经元节点,使用的激活函数是ReLU函数;
f、第六层,全连接层Ⅱ,本层输入矩阵大小为1×8464,并对隐藏节点做dropout机制处理,保持其丢弃概率为50%,输出神经元规模为1×1000,共1000个神经元节点;
g、第七层,softmax层,本层在全连接层Ⅱ之后,增加softmax函数,连接到6个输出节点,每个节点代表一个深蹲模式,本层输出为后验概率P(S|X),其中,S为未知深蹲序列,X为输入数据序列;
S5、计算初始概率;
S6、计算转移概率;
S7、使用维特比算法重新分类:在卷积神经网络训练完成后,使用维特比算法对深蹲序列重新分类,具体步骤如下:
a、根据贝叶斯决策规则,将卷积神经网络中得到的后验概率P(S|X)表示为公式1-2;
b、对给定样本X,证据因子P(X)与类标记无关,因此,后验概率P(S|X)表示为类先验概率P(S)和类条件概率密度P(X|S)的乘积;
P(S|X)=P(X|S)P(S)(公式1-3);
c、考虑到输入的时间变化,采用一阶马尔可夫假设,将P(X|S)最大化,如公式1-4中,P(st|st-1)为6种深蹲动作之间的转移概率,P(xt|st)为公式1-2中类条件概率密度函数;
d、再次使用贝叶斯决策规则将P(xt|st)转化为似然度:
e、使用维特比算法对深蹲状态序列重新分类,求出最有可能的识别序列
f、联立公式1-2、公式1-3、公式1-4、公式1-5、公式1-6,得到最终深蹲动作识别公式1-7:
S8、算法性能评估:通过使用三种不同的指标:准确率Accuracy,灵敏度Sensitivity和特异性Specificity进行评估,公式如下:
所述的步骤S7-a中,对于公式1-2,P(S)是类先验概率;P(X|S)为S关于X的似然函数,也称类条件概率密度函数;P(X)为用于归一化的证据因子,其目的在于保证各类别后验概率总和为1;
所述的步骤S7-c中,对于公式1-4,将P(X|S)最大化,其目的在于将识别错误率降至最低,
所述的步骤S7-d中,对于公式1-5中P(st)表示深蹲模式状态之间的转移次数,P(xt)为常数,最终得到S7-f中公式1-7为最佳识别序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程大学,未经安徽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83495.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