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线缆和线缆组件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183019.4 | 申请日: | 2021-02-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140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6 |
| 发明(设计)人: | 陆海南;郭志伟;乔纳森·李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泰连服务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B7/17 | 分类号: | H01B7/17;H01B7/02;H01B11/06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汪洋 |
| 地址: | 200131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线缆 组件 | ||
提供了线缆(100)和线缆组件。线缆包括:一对绝缘芯线(110),其布置成彼此平行地纵向延伸,每根绝缘芯线(110)均包括中心导体(111)和周向地包裹在中心导体(111)上的芯线绝缘层(112);内部绝缘层(120),其包裹在所述一对绝缘芯线(110)的芯线绝缘层(112)的外部,以固定所述一对绝缘芯线(110),使得所述一对绝缘芯线(110)的芯线绝缘层(112)在彼此面对的第一侧的外周彼此抵靠;金属屏蔽层(130),其包裹在内部绝缘层的外周面上;外部绝缘层(140),其包裹在金属屏蔽层的外周面上;以及单根地线(150),其设置在金属屏蔽层和外部绝缘层之间,并位于所述一对绝缘芯线中的一根绝缘芯线的芯线绝缘层在径向方向上背离另一根绝缘芯线的第二侧。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一般地涉及线缆,并且更具体地,涉及诸如双轴电缆之类的线缆以及包括该线缆的线缆组件,其能够以高的数据传输速率进行数据传输。
背景技术
常规的高速数据传输线缆的结构主要包括一对绝缘芯线、位于绝缘芯线之间的地线、包裹绝缘芯线和地线的金属屏蔽层、以及在金属屏蔽层外部包裹的绝缘层。然而,这种常规结构能够实现的高频测试带宽低,而且在弯折使用过程中,绝缘芯线容易移位,性能稳定性差,地线也容易错位。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和其它问题和缺陷中的至少一种,提出了本公开。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线缆,包括:一对绝缘芯线,该对绝缘芯线布置成彼此平行地纵向延伸,每根所述绝缘芯线均包括中心导体和周向地包裹在所述中心导体上的芯线绝缘层;内部绝缘层,所述内部绝缘层包裹在所述一对绝缘芯线的芯线绝缘层的外部,以固定所述一对绝缘芯线,使得所述一对绝缘芯线的芯线绝缘层在彼此面对的第一侧的外周彼此抵靠;金属屏蔽层,所述金属屏蔽层包裹在所述内部绝缘层的外周面上;外部绝缘层,所述外部绝缘层包裹在所述金属屏蔽层的外周面上;以及单根地线,该地线设置在金属屏蔽层和外部绝缘层之间,并位于所述一对绝缘芯线中的一根绝缘芯线的芯线绝缘层在径向方向上背离另一根绝缘芯线的第二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屏蔽层的导电面面向所述外部绝缘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屏蔽层的导电面与所述地线电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屏蔽层包括具有所述导电面的导电层,该导电层经由粘合剂粘结至所述内部绝缘层,或者在该导电层与所述内部绝缘层之间存在填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一对绝缘芯线的芯线绝缘层与所述内部绝缘层之间的空间内设置有填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屏蔽层适于与外部接地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一对绝缘芯线的中心导体的中心与所述地线的中心位于同一径向平面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金属屏蔽层在径向横截面中具有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位于沿周向方向的不同位置处,使得金属屏蔽层在周向方向上形成闭环。
在一些实施例中,金属屏蔽层的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分别定位在内部绝缘层的径向相反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金属屏蔽层在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之间具有彼此重叠的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线缆是适于以20Gbps至40Gbps的速率进行数据传输的电缆。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线缆组件,其包括:至少两个线缆,每个线缆是在本公开的任一实施例中描述的线缆;第一屏蔽层,该第一屏蔽层包裹在所述至少两个线缆的外部;第二屏蔽层,该第一屏蔽层包裹在第一屏蔽层的外部;和外护套,该外护套套设在第二屏蔽层的外周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线缆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至少两个线缆与所述第一屏蔽层之间的缓冲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线缆组件还包括至少部分地填充线缆之间的空间的填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泰连服务有限公司,未经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泰连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8301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