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时序数据的城乡过渡带的识别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82142.4 | 申请日: | 2021-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607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任红艳;赵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16/2458 | 分类号: | G06F16/2458;G06F16/29;G06K9/62;G06N20/10;G06Q50/2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和立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56 | 代理人: | 杨磊 |
地址: | 10010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时序 数据 城乡 过渡带 识别 | ||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基于时序数据的城乡过渡带的识别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对时序数据进行格网化处理,并计算城镇化指标,得到每个格网内城镇化指标的时序曲线;划分城镇化指标时序曲线的基本类型,提取每个格网内时序曲线的多种曲线特征,并从中选取目标格网作为训练样本;使用训练样本,通过预设学习算法进行模型训练,并对所有格网进行分类;统计数据时序范围内每类格网发生地域属性改变的次数和类型,并逐个类型确定每个格网地域属性改变的两个时间节点;根据各个格网的时间节点,逐年筛选符合预设条件的格网,生成对应年份的城乡过渡带空间分布数据。通过该技术方案,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长时间的城乡过渡带分布数据,是对现有方法的有益补充。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地理信息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时序数据的城乡过渡带的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城乡过渡带作为城市和乡村之间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实体,受城镇化影响强烈,该区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人口构成复杂、管理困难、生态环境脆弱等诸多问题,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因此,识别城乡过渡带空间范围成为基于该地域实体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数据基础。
距离阈值设定、突变检测和空间聚类是常用的城乡过渡带识别方法。距离阈值设定是依据经验将距中心城区或建成区一定距离的环状区域划定为城乡过渡带。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局限性,需要根据城市的规模和发展趋势调整阈值。突变检测方法通常基于某些与城镇发展程度高度相关的要素或指标,如人口密度、城市用地占比、土地利用信息熵等,在城乡空间梯度上表现出的过渡性质的特征寻找两个地域实体之间发生转换的突变点。还有部分研究利用社会经济要素在不同地域实体上分布的疏密程度差异,通过空间聚类方法识别城乡过渡带。然而仅仅基于空间维度特征识别城乡过渡带的方法,忽略了它的动态属性和时间维度特征,目前城乡过渡带识别的方法体系中缺少对城乡过渡带时间属性的探索以及基于时空维度结合的识别方法,可能导致城乡过渡带识别精度无法有效提升。
发明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基于时序数据的城乡过渡带的识别方法。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基于时序数据的城乡过渡带的识别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对时序数据进行格网化处理,并计算城镇化指标,得到每个格网内城镇化指标的时序曲线;
划分城镇化指标时序曲线的基本类型,提取每个格网内时序曲线的多种曲线特征,并从中选取目标格网作为训练样本;
使用所述训练样本,通过预设学习算法进行模型训练,并对所有格网进行分类;
统计数据时序范围内每类格网发生地域属性改变的次数和类型,并逐个类型确定每个格网地域属性改变的两个时间节点;
根据各个格网的时间节点,逐年筛选符合预设条件的格网,生成对应年份的城乡过渡带空间分布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时序数据包括可表征城镇化水平的多年连续不透水面数据,所述城镇化指标包括不透水面盖度,采用以下第一计算公式计算所述不透水面盖度:
其中,Pit为第i个格网中第t年的不透水面盖度,∑SIit为第i个格网中第t年的不透水面面积之和,S0为单个格网的格网面积。
在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所有格网的总面积采用以下判断标准确定:
Vmax<S0<Umin
其中,S0为单个格网的面积,Vmax为最大的村庄面积,Umin为最小的县城或市辖区的面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8214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大跨距环形轨道加工机
- 下一篇:一种处理系统以及一种片上系统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