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矿物油回收利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82073.7 | 申请日: | 2021-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049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3 |
发明(设计)人: | 汪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奎屯中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9/03 | 分类号: | B01D29/03;C10G1/00;B30B9/06 |
代理公司: | 合肥利交桥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4259 | 代理人: | 黄珍丽 |
地址: | 83510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矿物油 回收 利用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矿物油回收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废矿物油回收利用系统,包括底架、斜处理箱和竖直处理箱,所述斜处理箱和竖直处理箱均固定在底架的顶部,所述底架顶部设置有位于斜处理箱和竖直处理箱四周的侧框,所述竖直处理箱固定在斜处理箱的一端侧壁上。可以解决由于现有的废矿物油回收利用系统多采用将废石堆积后在系统的箱体内部利用静置的方式来回收废矿石中残留的油,不仅导致回收速度慢,而且回收效果不高,回收完之后废矿石表面还是残留较多的油,并且由于现有的此类系统往往还搭配有二次回收处理的结构,整个系统结构复杂,导致废矿石上残留的油在回收过程中会有较多沾染在回收利用系统内部结构的内壁上,从而降低回收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矿物油回收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废矿物油回收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废矿中的废石在回收过程中需要将废石上残留的油需要回收再利用,而回收再利用则需要使用到特定的回收利用系统。
但是现有的废矿物油回收利用系统在使用时仍存在一定缺陷,首先传统的此类系统多采用将废石堆积后在系统的箱体内部,利用静置的方式来回收废矿石中残留的油,但是此种方式不仅回收速度慢,而且回收效果不高,回收完之后废矿石表面还是残留较多的油,并且由于现有的此类系统往往还搭配有二次回收处理的结构,整个系统结构复杂,导致废矿石上残留的油在回收过程中会有较多沾染在回收利用系统内部结构的内壁上,从而降低回收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矿物油回收利用系统,可以解决由于现有的废矿物油回收利用系统多采用将废石堆积后在系统的箱体内部利用静置的方式来回收废矿石中残留的油,不仅导致回收速度慢,而且回收效果不高,回收完之后废矿石表面还是残留较多的油,并且由于现有的此类系统往往还搭配有二次回收处理的结构,整个系统结构复杂,导致废矿石上残留的油在回收过程中会有较多沾染在回收利用系统内部结构的内壁上,从而降低回收率。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废矿物油回收利用系统,包括底架、斜处理箱和竖直处理箱,所述斜处理箱和竖直处理箱均固定在底架的顶部,所述底架顶部设置有位于斜处理箱和竖直处理箱四周的侧框,所述竖直处理箱固定在斜处理箱的一端侧壁上,所述斜处理箱顶部设置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的一端侧壁上设置有一个连接口,所述进料口与竖直处理箱之间通过连接口相连接,且所述斜处理箱两侧外壁上均设置有两个滑槽,对称的两个滑槽之间穿接有一根位于斜处理箱内部的传动轴,所述传动轴两端均连接有一个位于斜处理箱外部的轴座,其中一个轴座上固定有一个与传动轴相连接的电机,每个所述轴座底部均连接有两根减震弹簧,两根所述减震弹簧底部的撑板共同连接两根液压伸缩杆,两根所述液压伸缩杆的底端均与液压缸相连接,所述液压缸位于侧架顶部,所述侧架固定在侧框的顶部,两根所述传动轴之间安装有一个位于斜处理箱内部的传送带,所述传送带的顶部固定有一层吸附海绵垫,所述传送带的下方设置有一个固定在斜处理箱内部的钢丝滤网,所述斜处理箱底部连接有一个底斗,所述底斗的底部连接有一个位于侧框下方的出油口;
所述竖直处理箱内部设置有一个漏斗状的汇聚槽,所述汇聚槽底部连接有一个竖直的出料槽,所述出料槽两侧均设置有一块活动板,两块所述活动板相邻侧壁上均套有一层海绵层,两块所述活动板相远离的侧壁上均连接有一根气动伸缩杆,所述竖直处理箱底部连接有一个位于侧框下方的出料口。
优选的,所述传送带、钢丝滤网、斜处理箱均倾斜设置,且三者倾斜角度相同。
优选的,所述传送带与钢丝滤网之间设置有两块压板,两块压板分别位于钢丝滤网首尾两端的上方,且两块所述压板的底端各自连接一根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伸缩端贯穿钢丝滤网,且所述伸缩杆的底端固定在底斗的底部内壁上。
优选的,两根所述伸缩杆的固定端内部均安装有一根牵引弹簧,所述牵引弹簧的顶端连接有一个位于伸缩杆固定端内部的活塞,所述伸缩杆的伸缩端的底端与活塞相连接,两根所述伸缩杆的固定端底部各自管道连接一根气动伸缩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奎屯中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奎屯中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8207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