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体净化系统及净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75678.3 | 申请日: | 2021-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136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3 |
发明(设计)人: | 魏卡佳;刘启擎;韩卫清;王陆;刘思琪;刘润;戴君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35/10 | 分类号: | B01J35/10;C02F1/78;C02F1/72;B01J23/889;B01J35/02;C02F101/34 |
代理公司: | 江苏瑞途律师事务所 32346 | 代理人: | 王琳琳;陈彬 |
地址: | 210094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体 净化系统 净化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体净化系统及净化方法,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第一装置,所述第一装置包括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包括第一末端,和远离第一末端的第二末端;同时,该第一区域内部含有轻质不溶性固体催化剂;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通过其自身的末端一,并经由第一区域的第一末端,向第一区域内部提供气流,和/或水流;其中所述轻质不溶性固体催化剂,具有不低于待净化水体密度的表观密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处理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水体净化系统及净化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水处理反应器中介质是固定的,而与此不同的是,流化床反应器中的介质会在向上流动的污水所产生的曳力作用下悬浮。因此,流化床反应器具有增加液固接触面积、强化液体和介质间接触以及增加液体流速的优点。流化床反应器在污水处理工艺中的应用已经及其广泛,比如,流化床反应器在污水臭氧催化氧化处理方法中的应用。
迄今应用最广泛的臭氧催化氧化处理系统多基于固定床与流化床反应体系,传统的固定床与流化床反应器皆存在各自的缺陷,如固定床反应器内催化材料主要为颗粒、块状,存在催化材料易磨损,传质效率低同时多次使用后催化材料表面易结垢等问题;而流化床反应器内催化材料主要为粉末态,存在不易分离、催化材料易流失等关键性问题。因此若能结合现有催化材料,克服传统反应体系存在的问题,设计一种近似流态而催化材料易于分离回收的反应体系,将能极大提高废水处理系统的稳定性和催化材料自身结构稳定性及传质性能。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现有固定床反应器或流化床固定床反应器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水体净化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水体净化方法。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1|一种水体净化系统,包括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包括第一末端,和远离第一末端的第二末端;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通过其自身的末端一,并经由第一区域的第一末端,向第一区域内部提供气流,和/或水流;以及填充于第一装置内部的若干轻质不溶性固体催化剂;其中,所述轻质不溶性固体催化剂同时具有:不低于待净化水体密度的表观密度、不高于1g/cm3的堆积密度,以及不低于5%的孔隙率;优选地,所述堆积密度为0.1~0.5g/cm3,所述孔隙率为5~30%。
所述轻质不溶性固体催化剂,在所述第一区域内具有不低于1%的空隙率;此外,在气流和/或水流的作用下,所述空隙率至少提升1%,优选地,在气流和/或水流的作用下,所述空隙率至少提升10%,进一步优选地,在气流和/或水流的作用下,所述空隙率提升10~50%。
此处需要说明地是,Ⅰ)第一装置可以为一体式结构,被划分成为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第一装置也可以由两个相互独立,且可以相互分离地装置通过连接结构,组装而成。
|1.1|进一步地,所述水体净化系统还包括第一连接结构,该第一连接结构适用于所述第二区域和第一区域之间,形成气流引导,和/或水流引导。
此处需要说明地是,Ⅰ)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可以是独立于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的独立结构,该结构可拆卸、安装;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下连接面以及上连接面,所述下连接面与第二区域的末端一进行安装,所述上连接面与第一区域的第一末端进行安装;比如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可以是带孔的垫片或者隔板;
Ⅱ)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也可以是属于第一区域或者第二区域的一部分的结构,比如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可以是位于第一区域第一末端附近的一部分结构;或者,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可以是位于第二区域末端一附近的一部分结构,只要能够实现气流和/或水流的引导作用就好。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具有若干个,可供气流和/或水流通过的孔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7567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