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二次携带的螺旋槽除雾除尘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74837.8 | 申请日: | 2021-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338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2 |
发明(设计)人: | 刘定平;袁琳皓;谢红;夏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埃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0/60 | 分类号: | B01D50/6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蔡克永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次 携带 螺旋 除尘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二次携带的螺旋槽除雾除尘装置及方法;包括由外至内,依次间隔套设的外筒体、筛网筒体和中心筒体;筛网筒体下部周壁为无孔段,上部周壁为筛孔段;在筛孔段内,自上而下间隔设置有多级带状螺旋板;除最后一级带状螺旋板外,剩余各级带状螺旋板的上方均设置有冲洗喷嘴机构;冲洗喷嘴机构通过冲洗水管与外部水源连接;冲洗喷嘴机构的水,润湿带状螺旋板的螺旋状叶片,并在螺旋状叶片表面形成液膜;本发明筛网筒体能够将烟气流动区与液膜吸附区彻底隔开,液膜吸附区由于下部集水槽的水封作用,烟气无法流动在筛网筒体和外筒体之间流动,从根本上解决了烟气的二次携带问题,提高了除雾除尘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烟气处理装置及烟囱旋流除雾除尘分离工艺,尤其涉及一种防二次携带的螺旋槽除雾除尘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大气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其中SO2及微细颗粒物是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主要空气污染物。
据统计有90%的火电机组均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冶金、石化、建材及船舶动力也相继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脱硫后的烟气中会带有粒径不等的大量粉尘颗粒和浆液雾滴,若直接排入大气,会在周边地区形成“石膏雨”现象,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各企业会对脱硫后烟气进一步处理,通常采用湿式电除尘或管束式除雾器。
但湿式电除尘存在初投资高、占地面积大、阻力大、电耗高等问题。常规管束式除雾器存在烟气入口流速分布不均匀,因烟气流速过大,易导致除雾器产生液滴的二次携带现象严重问题,且冲洗水过大,存在脱硫塔或洗涤塔进出水难以平衡,被迫减少冲洗水,除雾除尘效率无法保证。
在实际应用中管束式螺旋除雾除尘工艺普遍存在上述的除雾除尘效率低、易堵塞、冲洗水要求大,烟气二次携带十分严重的问题,除雾除尘效率无法保证。尽管后续专利装置做了大量改进,但依然没有解决二次携带这一难题。
例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申请公告号:CN111111328A)公开了一种螺旋除尘除雾器、除雾装置及吸收塔,筒体内设有用于使烟气通过的两端连通的中空腔体。烟气进入筒体的中空腔体内后,进入外螺纹部并形成高速离心力,使得烟气里面含的雾滴、粉尘向外扩张,脱离烟气进入内螺纹部的螺纹内,由内螺纹部的螺纹对雾滴和粉尘进行阻拦并沿着螺纹流下。由于在螺纹表明易形成厚层液膜,在高速流动烟气的撕裂作用下,易形成二次携带;且螺纹上易积灰结垢,不仅易堵塞其内螺纹部的螺纹,而且无法在螺旋板上形成长期稳定的液膜,除尘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防二次携带的螺旋槽除雾除尘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通过筛网筒体将烟气流动区与外筒壁液膜分隔,形成二个不同区域,彻底防止高速烟气流经液膜撕裂液膜形成的二次携带,从根本上解决了二次携带问题;通过布置全方位冲洗喷嘴,在带状螺旋板表面形成持续稳定的液膜,解决了实际工程运用中成膜差,除尘效率低,烟气粉尘颗粒粘结在旋流板表面的结垢堵塞问题;通过集水槽收集积水,自动疏水,彻底解决了水平衡问题。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防二次携带的螺旋槽除雾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外至内,依次间隔套设的外筒体1、筛网筒体2和中心筒体3;
筛网筒体2下部周壁为无孔段21,上部周壁为筛孔段;
在筛孔段内,自上而下间隔设置有多级带状螺旋板4;除最上一级带状螺旋板4外,剩余各级带状螺旋板4的上方均设置有冲洗喷嘴机构;冲洗喷嘴机构通过冲洗水管5与外部水源连接;
冲洗喷嘴机构的水,润湿带状螺旋板4的螺旋状叶片,并在螺旋状叶片表面形成稳定液膜;
带状螺旋板4盘旋缠绕在中心筒体3上,在筛网筒体2与中心筒体3之间形成螺旋通道;筛网筒体2和外筒体1之间的空间,构成烟气死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埃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埃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7483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