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视化渗透膜处理废水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71530.2 | 申请日: | 2021-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816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黄满红;牟天蔚;宋佳玲;蒋楠;陈刚;刘建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18 | 分类号: | G01N33/18;G01N15/08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徐俊 |
地址: | 20160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视化 渗透 处理 废水 检测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视化渗透膜处理废水检测装置,包含膜组件、两台水泵、两台三位一体化测量装置、机械臂、光学显微镜,中央控制装置及终端控制装置;三位一体化测量装置采集的电导率、温度、重量数据、天平采集的重量数据、光学显微镜抓取的图像数据实时送终端控制装置,终端控制装置将膜组件渗透膜的结构参数、水通量、盐通量、截留率数据送入运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建立正渗透模型。通过装置可对渗透膜运行状态进行全过程监测,为建立膜污染模型、正渗透模型提供所有过程数据,建立的模型可对污染情况及其膜的运行状态进行预测,预先获知长时运行的结果。本发明设备底层融合了自动化及环境工程专业技术,同时又能满足于环境工程技术人员的简单上层操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环境工程及自动化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视化渗透膜处理废水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工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及水污染已经变成了日趋严重问题,特别是水中含有难处理的微量有机污染物。膜分离技术以其耗能小,效率高的优点在水处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引发了大量学者的研究的兴趣。正渗透在自然界中广泛地存在,其通过溶液的渗透压差实现溶剂由高压到低压区域的传质。有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污染物截留过程中,正渗透技术有着较好的效果。为了挑选更好的膜材料以及使正渗透在最优的条件下运行,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计算机渗透膜过程进行实时可视化自动监测,即省去了人工监管的时间,又避免了人为误差。该方向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涉及的内容也不够广泛,且无法在实际工业中应用,因此需要进一步地创新。在线监测技术在最近流行起来,其或以第一性原理为基础,以物理的方式模拟膜的材料以及设备的运行状态,预测膜的材料性能及正渗透的运行效果;或通过数据的监控技术收集数据,通过数据驱动模型进行的数据的分析,对下一时刻所发生的情况进行预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渗透膜废水处理效果检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视化渗透膜处理废水检测装置,通过装置可对渗透膜运行状态进行全过程监测,为建立膜污染模型、正渗透模型提供所有过程数据,建立的模型可对污染情况及其膜的运行状态进行预测,预先获知长时运行的结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视化渗透膜处理废水检测装置,包含膜组件,两台水泵,两台电导率、温度、天平三位一体化测量装置,机械臂,光学显微镜,中央控制装置及终端控制装置;
装有原料液的广口瓶置于第一天平上,原料液通过导管通过第一水泵进入膜组件;装有汲取液的广口瓶置于第二天平上,汲取液通过导管通过第二水泵接膜组件;膜组件正上方有固定在机械臂上的光学显微镜;终端控制装置输出控制信号控制两水泵的水流速和机械臂工作,机械臂驱动光学显微镜移动;两台电导率、温度、天平三位一体化测量装置采集的电导率值、温度、重量数据,光学显微镜抓取的图像数据实时送终端控制装置,终端控制装置将膜组件渗透膜的结构参数、水通量、盐通量、截留率数据送入运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建立正渗透模型;终端控制装置与中央控制装置实时通信。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实现渗透膜运行状态的全过程监测。
优选的:所述终端控制装置包括PLC和数据处理器,两台三位一体化测量装置和两台水泵接PLC,通过PLC的协议将数据实时传输入数据处理器,数据处理器包括图像处理模块、机器学习算法、机器视觉算法。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传统PLC运用、图像技术、算法、大数据的结合,节省人工读取的工作量及成本,实现智能化管理。
优选的:所述光学显微镜固定于机械臂上,终端控制装置驱动机械臂,使得光学显微镜在膜组件上方沿XY轴移动,检测膜组件各个位置的污染状况。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图像放大技术和机械控制技术相结合,实现自动图像扑捉功能。
优选的:所述中央控制装置为一带可视化系统界面的可操作平台,与终端控制装置进行通信。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可视化系统界面的可操作平台便于操作和信息直观可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7153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