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道路柴油发动机尾气排放控制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71193.7 | 申请日: | 2021-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8039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发明(设计)人: | 姜刚;陶泽民;赵亚飞;陈全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9/00 | 分类号: | F01N9/00;F01N11/00;F01N13/00;F01N13/08;F01N3/20;F01N3/10;F01N3/035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誉威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9 | 代理人: | 李泽中 |
地址: | 537005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道路 柴油发动机 尾气 排放 控制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道路柴油发动机尾气排放控制系统,包括:DOC总成、POC总成、SCR总成、尿素喷射模块、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以及第三温度传感器。DOC总成的一端用以与发动机排气管连通。POC总成一端与DOC总成的另一端固定连通。SCR总成一端与DPF总成的另一端固定连通。尿素喷射模块设置于SCR总成上。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DOC总成的一端上。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SCR总成的一端上。第三温度传感器设置于SCR总成的另一端上。其中,发动机排气管中的尾气依次通过DOC总成、POC总成及SCR总成。借此,本发明的非道路柴油发动机尾气排放控制系统,结构简单合理,降低了标定模型的复杂程度和标定工作量,且处理后的尾气满足国四排放标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柴油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非道路柴油发动机尾气排放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尾气控制技术主要有:DOC+CDPF+电加热尾气控制技术,DOC+DPF+SCR(含ASC)尾气控制技术,DOC+POC+SCR(含ASC)在用车尾气控制技术,DOC+POC+SCR(不含ASC)尾气控制技术。
但现有尾气控制技术存在以下缺点:
1、DOC+CDPF+电加热尾气控制技术:该技术通过电加热系统对后处理装置进行升温,保证碳氢化合物、碳氧化合物的氧化反应和碳颗粒的高效过滤,同时通过被动再生的持续进行对CDPF进行再生,保证整个装置在较长的生命周期内发挥作用;但后处理装置没有对氮氧化合物进行处理,导致不符合印度第四阶段的排放要求;
2、DOC+DPF+SCR(含ASC)尾气控制技术:DPF对颗粒的过滤效率达到99%以上,当DPF过滤累积的颗粒达到一定数量时,导致背压升高到标定的限值,触发后处理系统的再生,再生方案为驻车再生;驻车再生的过程主要是发动机燃油后喷,进入后处理的燃油经DOC氧化升温,高温尾气进入DPF,DPF累积的碳颗粒发生反应:C+O2-CO2,实现DPF再生。所以该技术方案以高过滤效率的DPF+驻车再生为主,高过滤效率意味着较高的驻车再生频次,该技术方案会导致发动机油耗升高;结合发动机原排,实现满足印度第四阶段排放对碳颗粒的过滤效率要求在40%-50%即可;同时,该布置方案为低背压一字型结构,有时因整车空间限制无法布置,整体方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DOC+POC+SCR(不含ASC)在用车尾气控制技术:缺少DOC后温度传感器,对于POC碳颗粒的被动再生反应温度需要计算,并非实测,对于标定而言虽然输入减少了,但控制精度变差;压差传感器测DOC+POC两端的排气压力,实际上POC是过滤器,测POC前后两端即可,只测POC两端压力,更便于标定阶段积碳的称重,也有利于建立碳载量的模型。该技术控制精度较差,碳载量模型建立难度较高;为了达到同样的精度、开发指标,需要进行大量的标定工作,开发周期长。
4、DOC+POC+SCR(不含ASC)尾气控制技术:较为复杂的温度传感器×4布置方案,即DOC前温度传感器、DOC后温度传感器、SCR前温度传感器、SCR后温度传感器,POC模块无主动再生功能,不需要监控POC的温度,同时4个温度传感器增加了电控标定的复杂程度及工作量;SCR结构中不带ASC模块,ASC的功能是消除过量的氨气(NH3),当为了提高氮氧化合物的转化率而增加尿素喷射量时,会导致尿素过喷,未反应完全的氨气(NH3)逃逸到大气中,违反排放法规要求。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道路柴油发动机尾气排放控制系统,其结构简单合理,降低了标定模型的复杂程度和标定工作量,且处理后的尾气满足国四排放标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7119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气缸盖的密封及冷却性能的改善结构
- 下一篇:氢分子多功能皮肤理疗仪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