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收缩高性能混凝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70706.2 | 申请日: | 2021-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792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9 |
发明(设计)人: | 吕阳;姜东兵;李相国;蹇守卫;柯凯;刘卓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C04B111/34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杨宏伟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收缩 性能 混凝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收缩高性能混凝土,所述高性能混凝土由以下材料组成:P·O52.5普通硅酸盐水泥400‑500份,生物质焚烧灰30‑50份,粘度改性矿物外加剂25‑50份,细度模数2.8,1mm‑5mm连续级配河砂500‑650份,陶砂60‑150份,5mm‑20mm连续级配碎石1000‑1150份,超分散高适应型减水剂3.0‑6.5份,超保坍降粘型保坍剂1.0‑2.5份,稳定泵送剂0.5‑1.0份,水145‑170份组成。本发明利用矿物外加剂的粘度改性效果,结合化学外加剂超分散高适应及超保坍降粘特性,改善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实现稳定泵送;利用生物质焚烧灰与陶砂的协同内养护作用,调控高性能混凝土的内部相对湿度,降低早期自收缩,抑制现浇梁及其他桥梁开裂,同时降低自重,提高力学性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领域,涉及一种硅酸盐材料,具体涉及一种低收缩高性能混凝土。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交通事业的发展,桥梁在交通工程的比例逐渐增大。现浇梁结构由于受力明确、设计简单、施工容易、工期较短,在桥梁结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实现桥梁具有较高的承重能力,对混凝土的强度及耐久性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高性能混凝土由于具有工作性好、早期强度高、高韧性、高体积稳定性,高耐久性的特点,在现浇梁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是目前高性能混凝土仍存在以下问题:高性能混凝土由于其在制备过程中用水量低、外加剂与材料适应性差等问题,将会导致混凝土粘度大、流动度经时损失大、不利于泵送;高性能混凝土胶凝材料用量大,导致早期水化速度快,自干燥程度高,自收缩大,极易引起现浇梁出现裂缝。由于高性能混凝土较低的水胶比及致密结构的特点,传统养护方法根本难以达到要求,因为外部水分很难进入混凝土内部,对收缩开裂抑制效果较低。采用内养护的方法能较大程度降低高性能混凝土早期开裂问题。采用超吸水树脂进行内养护可以明显降低混凝土的自收缩,但是超吸水树脂的密度较低,搅拌过程容易发生团聚,影响其在水泥基材料中均匀分布及养护效果,不利于泵送,释水之后会在混凝形成孔洞,降低强度。这些缺点都限制高性能混凝土在土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针对以上高性能混凝土存在的问题,亟需提供一种低收缩高性能混凝土,使混凝土保有良好的工作性能、稳定泵送性能及长期力学性能,同时能降低自收缩,抑制现浇梁早期开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低收缩高性能混凝土,所述高性能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稳定泵送性能及长期力学性能,同时降低自收缩,抑制现浇梁及其他桥梁早期开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低收缩高性能混凝土,各组分及其含量包括:P·O52.5普通硅酸盐水泥400-500份,生物质焚烧灰30-50份,粘度改性矿物外加剂25-50份,细度模数2.8,1mm-5mm连续级配河砂500-650份,陶砂60-150份,5mm-20mm连续级配碎石1000-1150份,超分散高适应型减水剂3.0-6.5份,超保坍降粘型保坍剂1.0-2.5份,稳定泵送剂0.5-1.0份,水145-170份。
进一步的,所述生物质焚烧灰SiO2含量≥80%,吸水率≥10%,比表面积≥40000m2/kg。
进一步的,所述生物质焚烧灰由稻壳灰、竹叶灰、玉米芯灰、秸秆灰、象草灰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组成。
进一步的,所述粘度改性矿物外加剂由粉煤灰微珠及矿渣微粉组成。
进一步的,所述粉煤灰微珠需水量比≤95%,28天强度活性指数≥80%。
进一步的,所述矿渣微粉含水率≤0.08%,28d强度活性指数≥100%。
进一步的,所述陶砂粒度范围为1mm-5mm,筒压强度≥8MPa,饱和面干吸水率≥9%。
进一步的,所述超分散高适应型减水剂由减水剂J1与减水剂J2按比例1:1-1:5配制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7070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