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子(*)、双中子(*)无势垒核聚变及可控氢核反应技术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66142.5 | 申请日: | 2021-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514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乐善 |
主分类号: | G21B3/00 | 分类号: | G21B3/00;G21B1/1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14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子 无势垒核 聚变 可控 核反应 技术 装置 | ||
一种中子双中子无势垒核聚变及可控氢核反应技术装置,该技术装置是继磁约束、惯性约束和冷聚变之后第四种实现可控核聚变的途径与方法。在核反应器(聚变反应堆)中开设锂窗口,通过锂掺杂技术以及调节锂窗口的开放度,让每一个核微爆在单位时间里按时序排列,这就能从根本上掌控核聚变的节奏与速率。其反应道,热中子从低能阶逐步向高能阶递进,直到高能中子n(14.07MeV)在完成(n,2n)反应后又向双中子转化即,快中子(n)与氢(H)复核并自发转入β+衰变,核力促成介子交换获得双中子核,至此D‑D无势垒核聚变反应模式应运而生。因受核力束缚,制约了中子的衰变,故以裸核久游于反应堆,是点燃(唤醒)停堆反应堆的唯一的火种。因此,该技术适合于车载、舰载以及聚变核电站。
1.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中子核反应引入到核聚变反应中,建立一种无势垒核聚变反应模式,特别是一种中子双中子无势垒核聚变及可控氢核反应技术装置。该技术装置是继磁约束、惯性约束和冷聚变之后第四种实现可控核聚变的途径与方法。
2.背景技术:
人类的热核聚变反应最初是在热核武器爆炸中实现的。1952年11月1日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埃尼威克岛上进行了第一次氢弹试验,其爆炸力为一千万吨级。此次氢弹装料主要是氘(D)即零下240℃条件下的液态氘。若用原子弹爆炸产生的5000万度高温(高温持续时间仅为十亿分之一秒)去点燃低温液态氘是困难的。相反,如果在液体氘中加入少量氚(T)就会使氘弹爆炸变得容易很多。因为,氚在以氘为装料的氢弹中的作用宛如引火柴,由裂变弹产生的高温高压首先引爆氚,再由氚所产生的更大能量使氘弹爆炸。氚具有放射性,半衰期是12.3年,不能长期储存,但可以通过中子核反应获得。资料显示,裂变弹爆炸时每千吨裂变当量可产生2×1023个中子。实际工程是把锂(6Li)装入氢弹弹体中,受中子轰击即可获得氚:
在氢弹设计方案中,(1)式的功能仅仅是为了获得和补充一定量的氚,再由热核反应引爆氘即
完成氘弹爆炸。
裂变弹爆炸是在百万分之一秒内完成的,而高温高压能量传递不可能在瞬间完成,但高能光子、快中子却在裂变弹爆炸的千万分之一秒已经到达核燃料的表面,首先是光核反应:
(3)式所得中子与快中子一并辐射锂。对于具备厚靶条件的6Li而言,中子反应截面942b(1b=1028m2),就意味着获得氚的几率W≡1。由(1)式可知,此时的氚已具备2.74MeV的动能,既成为氘-氚核反应的原动力。氘-氚反应截面σD-T=5b,单位体积靶核数NV(/cm3)
式中,ρD-液体氘密度(g/cm3);mD-氘原子质量(g)。
对于厚靶时,核反应产额Y
由(5)式看出,在聚变反应中,高密度靶(NV)的地位已经超出核反应截面σ(b)。
纵观(1)-(5)式是在非热核反应条件下进行的聚变核反应。(1)式代表一种无势垒核反应,是以热中子为条件;(2)式为势垒核反应是以(4)(5)式厚靶为条件;(3)式为光核反应,是对中子密度的补充,加速了聚变核反应的进程。也就是说,实现聚变核反应并非热核反应一种途径。
裂变弹爆炸产生的高温(5000万度)高压(5000万个大气压)直接作用于初始装料氘与氚。初始装料其动能为零,高温高压首先将D、T的原子壳压碎并赋予动能,热核反应唯一表达式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乐善,未经潘乐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6614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