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管冷式燃气预混超低氮燃烧器与预混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63501.1 | 申请日: | 2021-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077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程乐鸣;邱坤赞;周劲松;张维国;王勤辉;方梦祥;余春江;郑成航;肖刚;高翔;骆仲泱;倪明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F23D14/02 | 分类号: | F23D14/02;F23D14/46;F23D14/62;F23D14/70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王兵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冷式 燃气 预混超低氮 燃烧 方法 | ||
一种管冷式燃气预混超低氮燃烧器,包括燃烧器本体,燃烧器本体上设有燃气入口和助燃气入口,燃烧器本体的内部有内腔,内腔沿气流方向依次分为预混腔、管冷混合室和燃烧室;燃气入口和助燃气入口分别与预混腔连通,助燃气入口内设有均流板;管冷混合室内设有冷却管束,冷却管束包括多个冷却管,相邻冷却管之间具有间隙,间隙形成预混气体通道,预混气体通道连通预混腔与燃烧室。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管冷式燃气预混超低氮燃烧器的预混方法。本发明集控制燃气回燃、燃气与助燃气完全混合2个低氮预混燃烧器关键要素,燃气和助燃气体二级混合、管内介质冷却,混合特性好,环境温度较低,气流流速较高,安全无回火,燃烧充分超低氮排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气超低氮排放燃烧器,尤其涉及一种管冷式燃气预混超低氮燃烧器与预混方法。
背景技术
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溶于水后会生成为酸雨,酸雨会对环境带来广泛的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015年,北京市环境保护局颁布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其中规定:2017年4月1日起,新建锅炉氮氧化物排放量不得高于30mg/m3,在用锅炉氮氧化物排放量不得高于80mg/m3。目前低氮燃烧器主要有燃料分级燃烧器、空气分级燃烧器、烟气再循环燃烧器、高温空气燃烧器、多孔介质燃烧器与复合型燃烧器。对于燃用燃气的锅炉,实现低氮燃烧的技术主要有三种,分别为烟气再循环技术、全预混表面燃烧技术和水冷预混燃烧技术。其中烟气再循环与全预混表面燃烧技术对于燃烧效率均有影响。而水冷预混燃烧技术能实现低氮燃烧而不降低燃烧效率。
在现有技术中,相似专利有公告日为2015年4月29日,公布号为CN104566472A的中国发明专利《水冷式完全预混燃烧器》,另外还有2019年12月13日,公告号为CN110566947A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超低氮预混燃气燃烧器及其燃烧方法》,两者都为水冷低氮燃烧技术,且都是一种低氮排放燃烧技术。但前者体积较大,结构相对较复杂。后者在喷嘴中加入了实心的钝体,结构亦相对较复杂,且小型化相对困难。两者的结构特点都是预混气在管道内流动,冷却介质在管外的壳体内流动,预混气体在离开管道后燃烧,是典型的火管锅炉形式。燃烧区与冷却区为独立的两个区域,管内不具备燃气助燃气混合的增强功能。
与火管(管内流动高温烟气)不同,本发明类似水管锅炉(管内流动低温介质),冷却介质在冷却管束的管内流动,管外为预混气体通道,燃气和助燃气在预混腔中进行一次混合后,通过冷却管束时进行二次混合,不仅温度受到控制,而且其混合程度亦得到大力增强。对于预混低氮燃烧器,控制燃气的回燃、燃气与助燃气的完全混合是实现低氮预混燃烧的2个关键要素。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运行安全、燃烧效率高、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的管冷式燃气预混超低氮燃烧器与预混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管冷式燃气预混超低氮燃烧器,包括燃烧器本体,燃烧器本体上设有燃气入口(1)和助燃气入口(2),燃烧器本体的内部有内腔,内腔沿气流方向依次分为预混腔(4)、管冷混合室(5)和燃烧室(6);所述燃气入口(1)和助燃气入口(2)分别与预混腔(4)连通,助燃气入口(2)内设有均流板(3),均流板(3)封闭助燃气入口(2),均流板(3)上设有若干均流孔,均流孔贯通助燃气入口(2)和预混腔(4);所述管冷混合室(5)内设有冷却管束(14),冷却管束(14)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冷却管(15),相邻冷却管(15)之间具有间隙,间隙形成预混气体通道,预混腔(4)通过所述预混气体通道与燃烧室(6)连通,燃烧室(6)内设有点火电极(7);冷却管(15)内设有冷却介质,冷却管(15)的两端分别与冷却介质进口集箱(9)、冷却介质出口集箱(10)连通,冷却介质进口集箱(9)、冷却介质出口集箱(10)分别连接有冷却介质进口管(8)和冷却介质出口管(11)。
进一步,所述冷却管束(14)包括多个与气流方向垂直的冷却管(15),多个冷却管(15)沿气流方向间隔分层布置,不同层的冷却管(15)错列排布或顺列排布,相邻两层冷却管(15)之间的间距相等或沿气流方向逐渐减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635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