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微发泡纳米注塑的PBT树脂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61100.2 | 申请日: | 2021-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404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7 |
发明(设计)人: | 高权星;李东阵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辰东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67/02 | 分类号: | C08L67/02;C08L71/00;C08L71/02;C08L23/08;C08K7/14;C08K5/098 |
代理公司: | 广州君策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49 | 代理人: | 杨燕瑞 |
地址: | 5113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发泡 纳米 注塑 pbt 树脂 组合 | ||
本发明属于纳米注塑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微发泡纳米注塑的PBT树脂组合物。本发明的PBT树脂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PBT树脂60‑80份,玻璃纤维10‑30份,增韧剂3‑6份,脱模剂0.1‑1份,抗氧剂0.1‑0.5份,成核剂0.5‑1份,成核促进剂0.2‑0.6份。本发明树脂组合物中含有成核剂和成核促进剂,利用成核剂促进异相成核,使树脂中的气泡成核稳定进行,得到孔洞结构微发泡的树脂金属复合件,显著降低介电常数;同时结合成核促进剂组合使用,可使树脂体系进入到金属片表面孔洞中结晶固化,使树脂与金属的结合面快速形成致密的没有发泡孔洞的实体层,获得高的铝塑结合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纳米注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微发泡纳米注塑的PBT树脂组合物。
背景技术
纳米注塑技术(NMT)技术先对金属表面进行纳米孔洞处理,再将塑料注射在金属表面,可将镁、不锈钢、钛等金属与硬质树脂结合,实现一体化成型。应用NMT技术制备手机后盖天线隔断条是成熟的技术,但是相比4G时代,5G通讯时代高速高频的信号传输方式对用于纳米注塑的塑胶材料提出要求更低的介电常数,要求2.8-3.0之间,未来发展方向更是要求在2.8以下。
PBT材质是目前NMT天线隔断条的主要材质,其介电常数在2.8-3.0,但是由于加工过程中需要用到玻纤作为增强剂,而常规玻璃纤维的介电常数为6.5左右,低介电玻璃纤维规格也在4.2以上,因此玻纤增强PBT树脂体系的介电常数难以降到2.8以下。现有降低材料介电常数的方法,主要通过添加PP、PTFE等非极性第二组分,但是组分间的相容性不足,严重影响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同时也对铝塑结合力产生负面影响。也有研究公开基于空气介电接近于1,通过加入中空结构的玻璃微珠,有利于降低介电常数,但是由于玻纤的存在,经过双螺杆挤出共混剪切会使空心微珠破碎,难以保持空心微珠的空心率,难以保证介电的降低。
超临界气体微发泡技术是物理发泡,能够在制件中密布微米级的封闭微孔,中空结构的存在可显著降低整个体系的介电常数,同时基本保持了材料原有的强度。但是微发泡孔洞的存在会影响到表层纳米注塑树脂与金属的结合力,很难通过微发泡技术实现纳米注塑应用中所需要的金属和塑料的结合力。因此,目前未见有微发泡技术应用于纳米注塑的报道。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微发泡纳米注塑的PBT树脂组合物。
本发明提供的PBT树脂组合物经微发泡纳米注塑可制备得到具有微发泡孔洞结构的树脂金属复合件,其既具有显著降低的介电常数,又与金属材料具有强的结合力,可应用于对介电性能要求更高的领域。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微发泡纳米注塑的PBT树脂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PBT树脂60-80份,玻璃纤维10-30份,增韧剂3-6份,脱模剂0.1-1份,抗氧剂0.1-0.5份,成核剂0.5-1份,成核促进剂0.2-0.6份。
本发明中,所述PBT树脂的特性粘度优选为0.75-1.0dL/g。
本发明中,所述的成核剂可选自碱金属长链脂肪酸盐、苯甲酸钠等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的碱金属长链脂肪酸盐优选包括长链脂肪酸钙和长链脂肪酸钠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中,所述的成核促进剂包括聚醚多元醇、聚乙二醇、三芐基叉丙醚双酯己醇等中的至少一种。
更进一步的,所述成核剂与成核促进剂的质量比为4:1-5:6。
本发明中,所述的玻璃纤维可为任意本领域常规使用的玻纤,如可包括不同成分(E型玻纤、S型玻纤、D型玻纤)和不同形状(圆柱形、扁平型)的玻璃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辰东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广州辰东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611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