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子模块地址学习方法及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60306.3 | 申请日: | 2021-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949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李彦;蔡菠;许宗光;赵玉灿;刘井密;李响;汪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南京南瑞继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24 | 分类号: | H04L12/24;H04L12/26;H04L29/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10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种子 模块 地址 学习方法 存储 介质 | ||
1.一种子模块地址学习方法,应用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控制系统通信网络中,所述通信网络中设备包括阀基控制器VBC及N个子模块控制器SMC,分别为SMC-1至SMC-N,N为正整数;其特征在于:
VBC与SMC各至少包含2对通信端口,VBC与SMC-1至SMC-N依次连接形成两个独立的单向环网;VBC连接环网的两对通信端口中,连接SMC-1的称为小端通信端口,连接SMC-N的称为大端通信端口;从VBC小端通信端口经SMC-1至SMC-N的通讯方向称为第一通讯方向,从VBC大端通信端口经SMC-N至SMC1的通讯方向称为第二通讯方向;所述两个独立的单向环网,一个沿第一通讯方向传递信息称为第一环网,另一个沿第二通讯方向传递信息,称为第二环网;
VBC从小端通信端口和大端通信端口分别发送携带不同地址信息的控制命令帧;
SMC根据接收到的帧中地址信息确定本子模块地址,并发送本SMC的状态信息帧以及向下游转发接收到的帧;
VBC根据所接收的数据帧中的地址信息确认子模块地址学习的完成情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子模块地址学习方法,其特征在于:环网内SMC的数量N预先确定,SMC与VBC在环网中的相对位置即为SMC的地址,其地址范围为从1到N。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子模块地址学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VBC从小端通信端口和大端通信端口分别发送携带不同地址信息的控制命令帧具体为:
VBC不转发任何接收到的数据帧,按预设周期T1从小端通信端口沿第一通讯方向向环网内发送控制命令以及从大端通信端口沿第二通讯方向向环网内发送控制命令;
其中,从小端通信端口发送的控制命令帧携带的地址信息为0,从大端通信端口控制发送的控制命令帧携带的地址信息为N+1。
4.如权利要求1所述子模块地址学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MC根据接收到的帧中地址信息确定本子模块地址,并发送本SMC的状态信息帧以及向下游转发接收到的帧,具体包括:
SMC根据接收到的所有帧中的地址信息确定本子模块地址,完成本SMC的地址学习;
SMC没有完成地址学习之前不发送或转发任何数据帧;
完成地址学习后按预设周期T1同时沿第一环网和第二环网发送包含本SMC的地址信息状态信息帧,并向下游设备转发接收到的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子模块地址学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MC根据接收到的所有帧中的地址信息确定本子模块地址,完成本SMC的地址学习,具体为:
如SMC能且仅能接收到控制命令帧且其中的地址信息为0,则本SMC的该指定端口完成地址学习,且地址为1;
如SMC能且仅能接收到控制命令帧且其中的地址信息为N+1,则本SMC的该指定端口完成地址学习,且地址为N;如SMC接收到控制命令帧以及其他SMC发送的状态帧,如这些帧中地址信息组成从0至m(0mN)的升序数列,则本SMC的该指定端口完成地址学习,地址为m+1;如这些帧中地址信息组成从N+1至m(1mN+1)的降序数列,则本SMC的该指定端口完成地址学习,地址为m-1。
6.如权利要求1所述子模块地址学习方法,其特征在于:SMC两对通信端口分别进行地址学习,如SMC某端口地址学习的结果保持不变的时间超过T2(T2T1),该SMC即完成地址学习,并将该端口学习到的地址作为SMC模块地址。
7.如权利要求1所述子模块地址学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VBC根据所接收的数据帧中的地址信息确认子模块地址学习的完成情况,具体包括:
VBC检查小端通信端口接收到的所有SMC发送状态帧内携带的地址信息,如这些帧中地址信息组成从1至m(1≤m≤N)的升序数列,且保持不变超过时间T3(T3T2),则表示SMC-1至SMC-m均已完成地址学习;VBC大端通信端口接收到的所有SMC发送状态帧内携带的地址信息组成从m至N(1≤m≤N)的升序数列,且保持不变超过时间T3,则表示SMC-m至SMC-N均已完成地址学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南京南瑞继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南京南瑞继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60306.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