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端面自调控启用的汽轮机轴端密封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155736.6 | 申请日: | 2021-02-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230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3 |
| 发明(设计)人: | 柏燕;林朝晖;连加俤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华通重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J15/34 | 分类号: | F16J15/34;F16J15/447;F16J15/3284;F16J15/3268 |
| 代理公司: | 唐山永和专利商标事务所 13103 | 代理人: | 张皓清 |
| 地址: | 063300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端 调控 启用 汽轮 机轴 密封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端面自调控启用的汽轮机轴端密封方法,第一级腔体的高压介质流体经过调压腔一,调压腔一释放流体压力进入柔性静环一的压力腔,柔性静环一的压力腔膨胀,使得柔性静环一与动环一压紧形成一个用于密封的第一级摩擦副;柔性静环二和动环二的第二级密封一开始是不启用的,只有第二级腔体有流体泄漏产生压力时,泄漏的流体经过调压腔二,调压腔二释放流体压力进入柔性静环二的压力腔,柔性静环二才与动环二压紧形成一个用于密封的第二级摩擦副;柔性静环三和动环三的第三级密封一开始是不启用的,只有第三级腔体有流体泄漏产生压力时,泄漏的流体经过调压腔三,调压腔三释放流体压力进入柔性静环三的压力腔,柔性静环三才与动环三压紧形成一个用于密封的第三级摩擦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密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端面自调控启用的汽轮机轴端密封方法。
背景技术
相对转动的密封流体设备例如汽轮机、离心压缩机包括转子和定子,定子一般为壳体,转子和壳体一旋转一静止,壳体内设有介质流体,旋转和静止的部件需要密封,保证腔体里面的流体压力,其轴端的常用密封方式为机械密封(机械端面密封)。机械密封装置包括动环和静环。动环是固定安装在轴套或轴上,随轴旋转,静环是安装在静环座上,静环座安装在设备壳体上,静环和动环通过弹簧压紧,以实现旋转和静止的两个部件之间的密封。旋转设备介质流体的泄漏常发生在静环和动环之间的端面间隙处;另外,由于动环和静环的磨损,将导致密封失效。为减少旋转设备轴端的介质流体泄漏,需对汽轮机轴端密封方法进行优化设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多端面自调控启用的汽轮机轴端密封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端面自调控启用的汽轮机轴端密封方法,用于密封汽轮机的外壳和转轴之间的间隙,汽轮机外壳内为高压介质流体腔,汽轮机外壳外为低压大气侧,在汽轮机的外壳上固定设置静环座,静环座上固定设置柔性静环一、柔性静环二、柔性静环三,柔性静环一、柔性静环二、柔性静环三的直径依次减小;转轴上固定设置动环座,动环座上固定设置与柔性静环一、柔性静环二、柔性静环三相对应的动环一、动环二、动环三;各柔性静环在外端设置摩擦部,各柔性静环在内部设置压力腔,柔性静环的压力腔膨胀使得柔性静环通过所述摩擦部与对应的动环接触密封,当三个柔性静环与对应的动环接触密封,使得汽轮机外壳内的高压介质流体腔分隔成柔性静环一外周的第一级腔体,柔性静环二和柔性静环一之间的第二级腔体,柔性静环三和柔性静环二之间的第三级腔体;设置一个具有调压腔一、调压腔二、调压腔三的压力调节器,柔性静环一的压力腔和所述第一级腔体通过调压腔一连接,柔性静环二的压力腔和所述第二级腔体通过调压腔二连接,柔性静环三的压力腔和所述第三级腔体通过调压腔三连接;第一级腔体的高压介质流体经过调压腔一,调压腔一释放流体压力进入柔性静环一的压力腔,柔性静环一的压力腔膨胀,使得柔性静环一与动环一压紧形成一个用于密封的第一级摩擦副;柔性静环二和动环二的第二级密封一开始是不启用的,只有第二级腔体有流体泄漏产生压力时,泄漏的流体经过调压腔二,调压腔二释放流体压力进入柔性静环二的压力腔,柔性静环二才与动环二压紧形成一个用于密封的第二级摩擦副;柔性静环三和动环三的第三级密封一开始是不启用的,只有第三级腔体有流体泄漏产生压力时,泄漏的流体经过调压腔三,调压腔三释放流体压力进入柔性静环三的压力腔,柔性静环三才与动环三压紧形成一个用于密封的第三级摩擦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华通重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河北华通重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5573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