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注射泵的微流控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154274.6 | 申请日: | 2021-02-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160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芳;朱江波;侍雯婧;田逸君;江宣垚;严朗;陈基快;任丽君;高方圆;张吉纤竹;戴小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L3/00 | 分类号: | B01L3/00;C12M3/00;C12M1/00;C12M1/36 |
| 代理公司: | 东台金诚石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482 | 代理人: | 刘登科 |
| 地址: | 2000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注射 微流控 装置 | ||
一种基于注射泵的微流控装置,包括输入装置,输出装置,微流控制装置和细胞共培养装置,输入装置包括输入注射器和输出装置包括输出注射器,微流控制装置包括移动丝杆,细胞共培养装置包括盒体,盒体内有非实验培养皿、1个流入培养皿和1个流出培养皿,流入培养皿与第一针筒之间以流入细管相连,流出培养皿与第二针筒之间以流出细管相连,流入培养皿和流出培养皿对角排布且与邻近的2个非实验培养皿之间围出一个缓冲区。技术效果:操作简便,能够推动相关科研发展进步;培养液的注入和回收能够同步进行,尤其是回收废液相比传统使用回收袋的方式效果更佳明显,对实验效果更有保障;能够同时进行多种细胞的培养实验,不交叉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学研究实验装备,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注射泵的微流控装置。
背景技术
基础医学研究中基于微流控芯片的技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微流控芯片提供了更接近于人体真实生理条件的模型,它能够克服动物实验周期长、通量低、消耗时间及经费,能够解决传统实验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实验动物无法满足3R原则和动物福利要求的局限性。
目前市售的器官芯片培养技术并不成熟,需要长时间探索积累经验,且操作复杂,实验操作不易复制;培养过程中易出现气泡,导致培养基流通不畅,破坏细胞生存的微环境,导致细胞死亡;动态流动装置复杂,易出现故障导致入口培养基输注难以监控;出口废液多基于芯片中液体动态流动和装置中的液压,可能导致废液收集不及时或者难以收集废液等,这些问题制约微流控芯片细胞培养。
总结起来,即具有以下缺点:操作复杂;培养过程中易出现气泡,导致细胞死亡;动态流动装置复杂易出现故障,输入端难以实时监控;出口废液收集不及时或者难以收集废液等。
本申请基于注射泵的微流控装置,不仅有微流控芯片的各项优势,还可望解决以上所提出的问题,大大提高微流控实验效率。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注射泵的微流控装置,以解决上述多种实践困扰与实验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注射泵的微流控装置,包括输入装置,输出装置,微流控制装置和细胞共培养装置;
输入装置包括输入注射器,输入注射器包括第一针筒和第一活塞杆,输出装置包括输出注射器,输出注射器包括第二针筒和第二活塞杆;
微流控制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移动丝杆,该移动丝杆包括左固定板,右固定板以及中间的移动板,左固定板上固定有T形支架,T形支架包括中间的立杆和立杆两侧的横杆,横杆上对称设置若干拧紧螺杆,拧紧螺杆竖直设置,横杆上具有与拧紧螺杆配合的螺孔,拧紧螺杆的下方位于左固定板上设置有V形槽,V形槽用于放置第一针筒,这样,在拧紧螺杆的作用下,能够把第一针筒固定在做固定板上;
右固定板与左固定板对称设置结构一致,用于固定第二针筒;
移动板的顶部夹定有若干长尾夹,长尾夹包括中间的夹片、左侧的第一夹柄和右侧第二夹柄,第一夹柄的卡扣位置用于夹抱第一活塞杆,第二夹柄的卡扣位置用于夹抱第二活塞杆;
细胞共培养装置包括盒体,盒体内紧密排布有非实验培养皿、1个流入培养皿和1个流出培养皿,流入培养皿的盖子中心穿过盒体与第一针筒之间以流入细管相连,流出培养皿的盖子中心穿过盒体与第二针筒之间以流出细管相连,流入培养皿和流出培养皿对角排布且与邻近的2个非实验培养皿之间围出一个缓冲区,流入培养皿与缓冲区之间设置有第一通孔,流出培养皿与缓冲区之间设置有第二通孔。如何设置流入培养皿、流出培养皿和流通培养皿位置,并不是固定的方式,在本申请的指引下尤其是说明书附图,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清楚地知道如何设置。当然,流通培养皿可以设置多个。
进一步的,盒体内还设置有流通培养皿,流通培养皿设置在流入培养皿和流出培养皿之间,流通培养皿与流入培养皿之间对应有一个缓冲区,流通培养皿与流出培养皿之间也对应有一个缓冲区,相应的,流通培养皿上设置有通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5427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光模块
- 下一篇:一种新型薄膜套袋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