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与叠合板一体化的地暖系统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41945.5 | 申请日: | 2021-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964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4 |
发明(设计)人: | 朱会荣;于子涵;张兵;于万增;闫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B5/17 | 分类号: | E04B5/17;F24D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宏来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641 | 代理人: | 万文会 |
地址: | 130033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叠合 一体化 系统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与叠合板一体化的地暖系统及其施工方法,其中,施工程序是将保温地暖模块、热辐射膜和碳纤维发热线依次铺设在叠合板的预制层上面,并用卵石填充保温地暖模块的槽型模块空间,然后浇筑叠合层混凝土形成叠合板顶板和叠合板板肋,使所述叠合板与所述地暖系统形成一体化结构。本发明将叠合层混凝土作为地暖系统蓄热、储能及均热的覆盖层,可以100%节省传统地暖系统所需的找平层、钢筋网片和细石混凝土,及其施工工期、楼面荷载,解决了传统地暖系统的地面厚度较高、施工程序复杂、楼面荷载较大、室内净高较低和附加成本较大等诸多技术问题,及无法实现装配式施工的技术难题;还解决了传统叠合板结构刚度小和隔音效果差等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与叠合板一体化的装配式地暖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自2000年以来,地暖作为一种新型取暖方式,完全代替了壁挂式暖气片,在现代住宅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我国北方地区住宅建筑取暖方式主要采用地暖,地暖以蓄热储能、室温舒适和造价较低等诸多优势,占现代住宅建筑地暖工程总量的90%以上,尤其是在设计阶段就采用了地暖。传统地暖是在楼板结构层上面铺设而成的,其施工工艺是:找平层→30mm厚挤塑板→热辐射膜→PERT加热管→卵石填充层→钢筋网片→50mm厚细石混凝土,如图1所示。
由于传统地暖构造复杂,施工程序较多,因此,传统地暖存在地面厚度较高、施工工期较长、楼面荷载较大、室内净高较低、工程造价较高和附加成本较大等诸多技术问题,以及无法实现装配式施工的技术难题。
近年来,又出现各种不同形式的电地暖,如发热电缆、电热膜、和石墨烯等,虽然这些方式具有无污染物排放、智能化程度高、安装简单、节省室内净高空间等诸多优点,但由于存在电磁辐射率高、无地线接零保护、安全系数低、工程造价高和运行成本高等诸多缺点问题,在现代住宅建筑中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使得传统地暖依然占据地暖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碳纤维发热线作为电地暖的其中一种,却具有显著技术特点,其发热原理是将电能转化为红外线,并通过红外波振荡产生热量,来实现供热取暖。由于所产生的红外线波长与理疗仪红外线波长一致,业主在享受热量的同时,还能无偿享受红外理疗,可以改善居住环境,有利于居民身体健康。
在叠合板的预制层上设有外露的桁架筋,而无法连续铺设PERT加热管,若分段铺设会产生较多接头,一旦漏水不仅需要维修加热管,还需要对叠合板进行维修及加固。碳纤维发热线采用并联方式铺设,一旦个别发热线出现问题,不会影响其它发热线的正常工作,不存在漏水及维修问题,又不需要集中供热及其管网建设费和管道施工费,可实现随机性、个性化和智能化取暖方式。与PERT加热管相比较为柔软,可在叠合板的预制层上的复杂环境中随意铺设,而不存在任何铺设困难,碳纤维发热线是叠合板内设置地暖系统的优选产品。
目前,我国住宅建筑楼板几乎都是现浇实心楼板,楼板厚度通常为100mm左右,当钢筋间距、楼板厚度和混凝土强度等施工环节均出现负差时,会使楼板刚度降低,导致楼板发颤、隔音效果不好等问题,给楼下住户带来诸多烦恼与不便。
2000年左右,我国部分省份开始推广应用现浇空心板技术,2012年将该技术汇编成行业标准,即《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技术规程》JGJ/T268-2012。该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技术主要适用于7m~12m结构跨度的楼板,对跨度小于7m的楼板则存在不经济问题,因此,在住宅建筑中没有得到应用(自由居建筑除外)。
到目前为止,叠合板主要适用于结构跨度相对较小的楼板,而且地暖系统都是在叠合板上面铺设的,还没有发现将地暖系统及其碳纤维发热线置入叠合板内的先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对地暖工程而言,本发明的目的是简化地暖施工程序、缩短地暖施工工期和降低地暖工程造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建筑大学,未经吉林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4194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酒店客房电视卖场信息交互方法
- 下一篇:一种程控零电流切换高频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