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有双气动撒砂单元的轨道车辆撒砂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41637.2 | 申请日: | 2021-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934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3 |
发明(设计)人: | 李永华;毛嘉伟;吴永鑫;宋雪萍;白肖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1C15/10 | 分类号: | B61C15/10 |
代理公司: | 大连优路智权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49 | 代理人: | 尤理 |
地址: | 116000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有 气动 单元 轨道 车辆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装备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带有双气动撒砂单元的轨道车辆撒砂装置,包括箱体、第一撒砂单元、第二撒砂单元和出砂管路部件,所述箱体的内部设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撒砂单元和第二撒砂单元均设在所述箱体的下端且分别与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连接,所述第一撒沙单元和第二撒沙单元的下端均与所述出砂管路部件连接,本发明有两个独立的撒砂单元,分别用于高速制动或低速启动时撒砂,降低了对风源压力的要求,缩小了气流调节器的调节范围使得撒砂速率的控制能力得以提高,不仅节约了能源还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装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撒砂装置是用来向车轮踏面处撒砂的,目的是增加车轮与钢轨之间的粘着系数,从而增加粘着力以提高车辆牵引力和制动力。撒砂装置一般安装在转向架构架的轴箱附近,主要有撒砂单元、撒砂电空阀、砂箱箱体、通风管路以及温度湿度传感器等部件组成。在检测到轮轨粘着系数较低列车有发生滑行趋势时,司机操纵撒砂电空阀,在压缩空气的作用下,砂箱内沙砾经撒砂单元进入撒砂管,向轨面撒砂以增大轮轨黏着系数。
目前,现有的撒砂方式有压差式和重力式两种,压差式对进风压力通常要求为3-4bar,为提高响应速度,可额外配备储风缸或采用大功率风压机来实现。重力式撒砂是利用沙砾的重力,并结合斜坡型撒砂箱和漏斗形撒砂口的设计结构实现撒砂作业。撒砂装置内部都安装有温度、湿度传感器,感知砂箱内沙砾状态,以控制配备的加热装置启动与否,防止沙砾板结。砂箱底安装的砂位传感器则可以检测砂量以便于及时补砂。两种主要撒砂方式都能够满足需求,达到提高轮轨间粘着系数并提高列车运行品质的目的。但当前的撒砂装置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压差式撒砂装置因需要配备大功率风压机,所以对安装空间及密封性具有极高要求。且装置的撒砂速率一般不易满足列车分别在高速制动或低速启动两种条件下的快速调整及精确控制,而重力式撒砂也存在出砂口易堵塞、出砂量难以控制等问题。此外对砂箱内流出砂砾加热时,加热装置的加热效率也有待提高,而在补砂作业过程中对箱内存砂量也不易直观看出。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的轨道车辆撒砂装置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有双气动撒砂单元的轨道车辆撒砂装置。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有双气动撒砂单元的轨道车辆撒砂装置,包括箱体、第一撒砂单元、第二撒砂单元和出砂管路部件,所述箱体的内部设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撒砂单元和第二撒砂单元均设在所述箱体的下端且分别与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连接,所述第一撒沙单元和第二撒沙单元的下端均与所述出砂管路部件连接。
所述箱体包括上箱体和下箱体,所述上箱体的外形为长方体,所述下箱体的外形为漏斗状,所述上箱体顶部左右对称的设置有两个砂箱悬挂装置,所述砂箱悬挂装置用于与轨道车辆连接,所述砂箱悬挂装置包括悬挂吊耳和吊耳加强筋,所述悬挂吊耳的下板焊接在所述上箱体的顶部,所述悬挂吊耳的上板前后对称开设两个圆孔,所述上板的圆孔处安装有螺栓组和辐板型螺栓盖,所述悬挂吊耳的上下板之间沿两圆孔的对称轴线方向焊接有所述吊耳加强筋。
所述箱体设有两个分别与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对应的进砂口,所述箱体在所述进砂口处设置有进砂口密封装置,所述进砂口密封装置包括砂箱盖、盖体安装座和盖内套筒,所述砂箱盖外侧沿轴线设有带圆孔的凸台,所述凸台上安装垫片及紧定螺钉,所述砂箱盖与所述盖体安装座之间设有有弹性橡胶环,所述盖体安装座的底部安装弹性圆环,所述盖内套筒内部设有调整座、弹簧和止推垫片,所述调整座与所述砂箱盖的凸台直接接触,所述砂箱盖上的圆柱孔与拉杆座连接,所述拉杆座中部开设圆槽口与拉杆连接,所述拉杆上设置有吊环。
所述箱体设有两个分别与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对应的砂量透视部件,所述砂量透视部件包括透视窗安装座和透视窗,所述透视窗安装座设置于箱体上部的椭圆形槽口处,所述透视窗分别通过铰制孔螺栓组嵌入到所述透视窗安装座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交通大学,未经大连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4163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烹饪用控制编码管理方法
- 下一篇:一种光氧净化设备废气处理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