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融合人工椎体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41626.4 | 申请日: | 2021-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147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发明(设计)人: | 崔克玲;李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正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2/44 | 分类号: | A61F2/44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尚仪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17 | 代理人: | 邓琳 |
地址: | 300308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融合 人工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非融合人工椎体,包括上托板、弹性件和下托板,上托板设置有凹槽;下托板设置有支撑柱;支撑柱远离下托板的一端位于凹槽中,且与凹槽间隙配合;弹性件套设在支撑柱上,且弹性件两端分别与上托板和下托板固定连接。所述非融合人工椎体能够保留了椎体的弯曲变形、轴向变形及旋转等功能,在生物力学及动力学方面更符合脊椎的正常生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邻近椎间盘的退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非融合人工椎体。
背景技术
人工椎体作为骨科植入性医疗器械,在治疗脊柱肿瘤、结核、骨折等疾病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人工椎体出现之前,往往需要在髌骨、腓骨等部位获取长方体型的松质骨块作为椎体切除后的重建材料。虽然松质骨块移植后脊柱手术区域能够获得极高的融合率和稳定性,但松质骨块取材部位的手术并发症较高。据报道,取材部位术后出血、疼痛、感染的发生率在25%左右,一定程度地限制了该手术的实施。
直到1986年,钛合金圆柱形网状人工椎体被报到应用于颈椎椎体次全切手术,俗称钛笼,也就是现在比较常见的融合型人工椎体。椎体切除后,将其松质骨填充至钛笼内部,并移植到手术部位,可避免松质骨块取材所引起的并发症。并且使用钛笼重建椎体也可获得极高的脊柱融合率和稳定性。在缓解疼痛、纠正畸形、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取了较满意的疗效。因此,目前钛笼被广泛应用于脊柱手术椎体的重建。
但是近年来,传统融合型人工椎体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在植入人体数月后会出现塌陷,且可引起许多严重的手术并发症,如椎体后凸畸形、黄韧带再褶皱及椎间孔再缩小引起的神经症状复发、植入物移位断裂、正常生理活动度的丧失等是其无法克服的缺陷。造成这些临床不良反应的原因在于:传统融合型人工椎体上下两端面与相邻终板之间为点状接触,接触面积较小,使得钛笼与椎体上终板之间应力分布不均匀,容易出现应力集中,从而出现人工椎体塌陷。生物力学研究表明,由于融合型人工椎体活动度丧失引起其相邻节段椎间隙内压力明显增大,椎间活动度增加,最终导致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
随着中国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在假体选择方面需兼顾术后长期稳定性与脊柱的正常活动功能,避免因力学改变造成邻近椎间盘退变等并发症的出现,这对人工假体的设计与制作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待人工椎体的进一步完善与优化。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非融合型人工椎体,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所述非融合人工椎体能够保留了椎体的弯曲变形、轴向变形及旋转等功能,在生物力学及动力学方面更符合脊椎的正常生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邻近椎间盘的退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非融合人工椎体,包括上托板、弹性件和下托板,上托板设置有凹槽;下托板设置有支撑柱;支撑柱远离下托板的一端位于凹槽中,且与凹槽间隙配合;弹性件套设在支撑柱上,且弹性件两端分别与上托板和下托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末端设置防退环,支撑柱远离下托板的一端设置与防退环配合的防退凸起。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柱远离下托板的一端为弹性端。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柱远离下托板的一端设置有开槽。
进一步地,所述上托板与椎体接触的表面及下托板与椎体接触的表面独立地设置有与椎体连接的连接部。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侧面设有出骨槽。
进一步地,所述上托板与椎体接触的表面及下托板与椎体接触的表面设置有生物涂层。
进一步地,所述上托板和下托板独立地为椭圆柱形,周边为R角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包括螺旋弹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正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未经天津正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4162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管状医疗器械气密性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
- 下一篇:脱模方法及脱模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