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极化切换超表面天线罩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34525.4 | 申请日: | 2021-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682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2 |
发明(设计)人: | 李勇峰;成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Q1/42 | 分类号: | H01Q1/42 |
代理公司: | 西安铭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23 | 代理人: | 耿路 |
地址: | 710051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极化 切换 表面 天线罩 | ||
本发明公开了极化切换超表面天线罩,涉及人工电磁材料技术领域。包括前介质板和后介质板,前介质板的前面具有馈线和前光栅,后侧面具有极化旋转单元,后介质板的后侧面具有后光栅,极化旋转单元包括两个断开的子谐振环,子谐振环之间通过开关二极管连接,而且子谐振环与馈线电连接,后光栅为断开状态,相邻后光栅之间通过开关二极管连接,后光栅的方向与馈线的方向垂直。将本发明的天线罩加载在雷达天线的口径面上后,通过天线罩透射电磁波极化状态的动态调控实现多个脉冲内的单极化、双极化、多极化与全极化天线工作模式的瞬时切换。解决了单极化体制雷达极化信息单一,多极化雷达孔径大成本高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工电磁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极化切换超表面天线罩。
背景技术
随着隐身技术的不断发展,雷达回波的极化特征越来越丰富,通过雷达天线“发射”,“接收”的双极化工作模式切换,在不增大天线口径面积的条件下获取目标的双极化散射特征,可提高雷达对目标对象的分辨、识别和认知能力。这就需要在不改变单极化雷达波馈源结构的同时将发射的电磁波进行极化开关调制,从而实现不增加天线口径的同时增加极化工作模式。
电磁超表面是由尺度远小于波长的结构单元在二维平面内按照特定规律排列所构成的人工表面,具有诸多奇异的电磁效应,例如:负折射、负反射、极化旋转等,在隐身、电子对抗等领域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潜力,因而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传统的超材料结构一但确定,其功能也就固定,这大大降低了超表面的实际应用范围。所以目前提出了许多可重构超表面的方案,例如使用机械的方式或者采用相变材料,晶体材料,石墨烯以及一些微型器件与超表面结合来实现超表面的功能可调。
近年来,超表面的可重构特性因其在诸多领域中的巨大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可重构的超表面将诸多不同的电磁功能集成到单个超表面中,使得可以动态调整超表面的电磁响应,进而定制超表面的不同属性。例如,超表面的可重构特性可以动态调谐工作频率以适用于多频带或宽带频率响应;超表面的可重构特性也可能够调控电磁波的极化、相位状态等。但就目前来说,通过一些机理来实现微波段高效的共极化和交叉极化传输快速切换是非常困难的,原因在于相变材料、晶体材料和石墨烯对于微波的调制已经作用不大,必须通过加载有源器件,而温控、光控器件由于其切换延迟较大并不满足切换瞬时性的要求,所以就必须使用一些电驱动器件来完成对电流的调节,典型的有PIN二极管,变容二极管等。但其带来的问题是馈线的布置方式对超表面透射效率的影响较大,同时存在交叉极化转换效率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借助超表面加载有源器件的方式来实现传输电磁波的极化状态切换,来实现单极化雷达在不增加口径面积,不增加体积的情况下通过在雷达系统中天线阵口面上加载有源变极化超表面天线罩,通过天线罩透射电磁波极化状态的动态调控实现多个脉冲内的单极化、双极化、多极化与全极化天线工作模式的瞬时切换。解决了单极化体制雷达极化信息单一,多极化雷达孔径大成本高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极化切换超表面天线罩,包括相对设置的前介质板和后介质板,所述前介质板的前侧面上蚀刻有多组馈线和前光栅,后侧面上蚀刻有多个极化旋转单元;所述后介质板的后侧面上蚀刻有多组后光栅;
每组馈线和前光栅中包括两条馈线和两条前光栅,两条馈线和两条前光栅均保持平行;多个所述极化旋转单元包括成行成列排列的开口谐振环,一列中所述极化旋转单元的排列方向与一组中所述馈线的延伸方向平行,每列所述极化旋转单元的位置均与一组所述馈线和前光栅的位置正对;
每组所述后光栅中包括多个间断的后光栅,一组中所述后光栅的排列方向与所述馈线的延伸方向垂直;每组所述后光栅的位置均与一行所述极化旋转单元的位置正对;
所述开口谐振环包括两个c型的子谐振环,两个子谐振环的开口相对设置,且两个所述子谐振环的末端之间存在两个间隙,其中一个间隙中通过开关二极管将两个子谐振环的末端电连接在一起,两个所述子谐振环分别通过穿过前介质板的过孔与对应位置上的两条馈线电连接,一组中相邻两个所述后馈线之间也通过开关二极管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3452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