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估自反应物和有机过氧化物分解温度及控制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33374.0 | 申请日: | 2021-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392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2 |
发明(设计)人: | 王亚琴;张向倩;张金梅;高月;吴保意;王双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应急管理部化学品登记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N25/00 | 分类号: | G01N25/00 |
代理公司: | 青岛智地领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7252 | 代理人: | 张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估 反应物 有机 过氧化物 分解 温度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预估自反应物和有机过氧化物分解温度及控制的方法,涉及危险化学品及危险货物测试技术领域,解决了测试危险性大以及测试时间较长的技术问题。预估自分解温度步骤包括:通过差式扫描量热法测试样品,再在施加热应力后进行差式扫描量热法测试,对比测试结果,判断样品在60℃以下是否稳定,若不稳定按照降温梯度重复测试,确定自加速分解温度。得到自反应物和有机过氧化物自加速分解温度后,根据测试数据和图谱判断是否需要温度控制。该方法中需要的样品测试使用量少,从而大大降低了试验过程的危险性,测试一次只需几个小时,缩短了自加速分解温度的测试时间;另外还具有安全性高、应用范围广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危险化学品及危险货物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预估自反应物和有机过氧化物分解温度,以及判断自反应物和有机过氧化物是否需要进行危急温度控制的方法。
背景技术
自反应物质是即使没有氧(空气)也容易发生激烈放热分解的热不稳定物质。有机过氧化物在正常温度或高温下容易放热分解,分解可因受热、与杂质接触、摩擦或碰撞而引起;所以自反应物和有机过氧化物这两类物质均有热不稳定的特性。
在危险化学品/危险货物领域,这两类物质根据危险性程度均有A型-G型7个类别的分类,其中自加速分解温度(SADT)是其分类以及进行危急温度控制的重要参数。
国际国内危险货物、危险化学品领域对于自反应物质和混合物有如下分类阐述“应将任何自反应物质或混合物划入本类,除非50kg包装件的自加速分解温度(SADT)大于75℃”,将自加速分解温度作为自反应物质和混合物的重要判定参数,对于单一的有机物或有机物的均匀混合物,估计的自加速分解温度大于75℃,则不需要进行自反应物质和混合物的相关分类试验。对有机过氧化物分类有如下阐述“下列有机过氧化物需要进行温度控制:a)SADT(自加速分解温度)≤50℃的B型和C型有机过氧化物;b)在封闭条件下加热时显示中等效应并且SADT≤50℃或者在封闭条件下加热时显示微弱或无效应并且SADT≤45℃的D型有机过氧化物;和c)SADT≤45℃的E型和F型有机过氧化物”,将自加速温度作为是否进行温度控制的重要参数。
目前现有的自加速分解温度测试方法为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试验和标准手册》(以下简称《试验和标准手册》)中试验H系列中的4个试验方法,试验H.1美国自加速分解温度试验测试样品使用量为25kg,H.2绝热储存试验和H.4热积累储存试验样品使用量为1kg,H.4等温储存试验样品使用量为20g,四个试验方法均使用样品量大,试验过程中的危险程度高;此外,现有的试样方法试验周期长,想要得到最终的自加速分解温度,试验时间至少在7天以上。
自加速分解温度(SADT)是评价自反应化学物质热危险特性的重要参数。差示扫描量热仪的主要部件包括坩埚、温度控制系统和液氮系统,用于测量材料内部热转变相关的温度、热流的关系、材料的研发、性能检测与质量控制。材料的特性,如玻璃化转变温度、冷结晶、相转变、熔融、结晶、产品稳定性、固化/交联、氧化诱导期等。
为了进一步的缩小自加速分解温度的测试危险性,缩短测试时间,需要对现有的测试方法和判断方法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为了预估自反应物和有机过氧化物分解温度,并缩短测试时间,提高测试的安全性能,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危急温度控制,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预估自反应物和有机过氧化物分解温度及控制的方法,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预估自加速分解温度的方法,步骤包括:
A.取样品,采用差式扫描量热法对样品进行测试;
B.利用差式扫描量热法对施加热应力的样品进行测试;
C.对比步骤A和步骤B中的测试结果,预估样品的自加速分解温度。
优选的时,差式扫描量热法具体时在控制温度条件下测量热流率与时间或温度的关系。
优选的时,样品的取用量为1-50m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应急管理部化学品登记中心,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应急管理部化学品登记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333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