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空气杀菌装置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131009.6 | 申请日: | 2021-0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485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 发明(设计)人: | 陈长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长宏 |
| 主分类号: | F24F8/108 | 分类号: | F24F8/108;F24F8/22;F24F8/26;F24F11/88;F24F11/89;F24F11/64;F24F13/28 |
| 代理公司: | 上海知墨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94 | 代理人: | 蒋坡 |
| 地址: | 20024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空气 杀菌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气杀菌装置,包括外罩;内罩;进气口区域消毒腔,沿着进气方向依次设有进气口过滤装置、臭氧发生器、进气风扇;出气管腔,设有排气风扇;至少一个反光限流隔断;紫外线灯管,沿着气流通道的近中心位置布设;镇流器,布设于外罩的底部;温度传感器、紫外线辐照强度传感器,均布设于气流通道的内侧壁上;控制主板,紫外线辐照强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控制主板的输入端相连,控制主板的输出端与进气风扇/臭氧发生器/镇流器/排气风扇的输入端相连;电源模块,其一端外接市电,电源模块的另一端分别与控制主板、进气风扇、臭氧发生器、镇流器、排气风扇电性连接。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空气杀菌装置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杀菌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全世界传染性疾病,尤其是经空气传播的病毒性流行性疾病的不间断肆虐,对疾病传播环节的干预与管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空气是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重要传播途径,在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公共场所和室内环境中,常充斥着不同种类的病毒和有害菌,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在传染性疾病的爆发性流行季节更为人们所重视。
如何对空气中病原微生物进行及时有效的灭活是控制疾病传播的重要环节。对微生物的杀灭或抑制按消毒学定义,分为4个层次,由高到低分别为:灭菌、消毒、抗菌、抑菌。灭菌(sterilization)是杀灭或除去外环境中一切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的过程,包括细菌芽孢、真菌孢子,但不包括原虫及寄生虫的卵。直接作用于空气,达到灭菌规定的要求,称为空气灭菌。空气灭菌可分为静态空气灭菌与动态空气灭菌。
现实中,灭菌是不可能完全清除所有的病原微生物的,尤其是空气灭菌。室内环境中的空气的灭菌,是不断降低空气中病原微生物含量的过程,难以完全性清除。而实际生活中,更多时候是动态的空气灭菌过程,动态空气灭菌指在有人情况下的灭菌,其只能是尽可能地降低病原微生物含量,做不到绝对清除的程度。
空气灭菌或去除微生物的活性是控制微生物污染的重要手段,无论是静态的空气灭菌还是动态的空气灭菌,需要根据当时的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灭菌方式。
可以用于空气灭菌的方法主要有:紫外线照射、等离子体、过滤、气体灭菌、喷洒灭菌剂等。前面三种方法可以在静态或动态下使用;而气体灭菌法及喷雾法等多在静态灭菌时使用。
种类繁多的灭菌方法,在静态条件下可以通过反复处理的方式达到一定的杀菌效果。而在动态情况下因制约因素较多,尤其是人员的存在及活动,效果大打折扣。由于上述方法大多不能一过性对病原微生物进行杀灭(一次通过即可杀灭),所以在动态环境下,因过度的气流扰动,会带来微生物、粉尘等的加速扩散和在物体表面的沉积,甚至会加大身处其中的人员的受感染几率。故流行性疾病的病原体(如:病毒、细菌),不建议使用不具有一次性杀灭能力的方法来动态杀菌。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即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公开一种空气杀菌装置。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公开一种空气杀菌方法。本发明通过一种能在空气一次通过情况下即可杀灭其内绝大多数病毒、细菌的高效杀灭装置,可以在多种场合对身处潜在病原微生物感染风险的人群提供良好的保护。同时,也能大大降低流行性传染病流行期间的人员交流、购物、活动等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本发明可以做成独立的产品,也可以应用于但不局限于空调、衣柜、鞋柜、照明灯具、抽油烟机、中央空调风道、新风系统的通道中、呼吸机、消毒设备、空气净化设备和口腔治疗椅中。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空气杀菌装置,包括:
外罩,其为一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的中空件;
内罩,其为设有内腔的中空件,所述内罩设有与所述进气口相配合的第二进气口,所述内罩设有与所述出气口相配合的第二出气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长宏,未经陈长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310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