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控制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变形的施工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128596.3 | 申请日: | 2021-01-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011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 发明(设计)人: | 莫智彪;许殿瑞;刘国生;张法利;赵广平;高春迎;杨远;谢永富;陈世凯;杨佑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隧道局集团建设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D9/04 | 分类号: | E21D9/04;E21D11/00;E21D11/10;E21D11/15;E21D11/18;E21D20/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9 | 代理人: | 邓雪明 |
| 地址: | 530007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 高地 应力 隧道 变形 施工 方法 | ||
1.一种控制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变形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采用三台阶带仰拱法掘进掌子面,并每循环对掌子面以及开挖出来的隧道洞拱部、拱墙喷砼封闭;
2)架设初期支护拱架,打设锁脚锚杆,安装钢筋网片,喷射混凝土,完成第一层初期支护施工;
3)在第一层初期支护上打设系统锚杆,铺设钢筋网,利用系统锚杆的锚垫板压紧钢筋网以使钢筋网紧贴第一层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完成第二次初期支护施工,随后采用常规工艺进行仰拱填充以及拱墙二次衬砌,即完成制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变形的施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变形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开挖过程中,采用铣挖法为主,局部爆破为辅的开挖方法,以减少掌子面围岩扰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变形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施工前,检测围岩松弛变形是否将初期支护背后的空隙填满,若围岩松弛变形并已将初期支护背后空隙填满,且累计变形≤1/3-1/2预留变形量时,进行步骤3)施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变形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初喷砼的厚度为4-5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变形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层初期支护拱架为型钢钢架,型钢钢架采用HW175×175型钢,型钢钢架各单元在洞外预制,洞内组装,架设在隧道的拱墙、边墙以及仰拱上形成钢架全环,钢架纵向间距为0.5-0.6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变形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初期支护拱架与喷砼封闭面紧密接触,空隙处用砼垫块楔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变形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初期支护拱架放在牢固的基础上,初期支护拱架的拱脚和边墙角处均设置锁脚锚管,每处锁脚锚管的数量为2-3根,每根长4-5m,第一根锁脚锚管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为20-30°,第二根锁脚锚杆位于第一根锁脚锚管的下方,且两根锁脚锚管的夹角为20-3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变形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完成第一层初期支护施工后钻孔埋设监控测量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变形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锚杆的长度为4-5m,所述系统锚杆在横断面径向方向的间距为1m,所述系统锚杆在隧道的纵向方向的间距为1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变形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拱墙、边墙、仰拱喷射5cm厚C25混凝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隧道局集团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铁隧道局集团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28596.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