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开裂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27065.2 | 申请日: | 2021-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791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0 |
发明(设计)人: | 王爱英;朱文龙;朱宝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烟台泰航混凝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0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开裂 混凝土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混凝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开裂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一种抗开裂混凝土,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硅酸盐水泥200‑300份、砂子1000‑1400份、浮石60‑80份、有机胺改性的膨润土20‑40份、H系硅微粉30‑50份、可再分散乳胶粉15‑25份、增强纤维6‑10份、氨基化石墨烯2‑4份、聚羧酸盐减水剂5‑10份、微粉化酰胺蜡触变剂3‑5份、水150‑200份;所述增强纤维选自聚丙烯纤维、聚丙烯腈纤维、聚乙烯醇纤维、碳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本申请制备的抗开裂混凝土,可以实现不通过改性聚合物增强纤维来提高聚合物增强纤维与混凝土基体的结合性,降低混凝土表面翘起或剥落程度,同时还能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抗开裂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混凝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开裂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混凝土是指用水泥、砂、石与水、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成型、养护而得的水泥混凝土。混凝土是当前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建筑材料,高性能混凝土代表了混凝土技术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随着国内建筑业蓬勃发展,对建造过程中所消耗混凝土的强度和抗开裂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混凝土的固有弱点是随着强度的不断提高,其韧性变差,脆性提高易产生裂缝,裂缝的出现、扩展会造成性能的降低,以致缩短寿命。
提高混凝土的防开裂性能的措施之一是向混凝土中添加聚丙烯纤维等聚合物增强纤维,但聚合物增强纤维与混凝土原料中砂子、浮石等无机材料的结合性差,尤其是在温差变化大的环境下长时间使用后,混凝土表面常常会出现翘起甚至剥落等现象。目前,常采用对聚合物增强纤维进行改性提高结合性差的缺陷,但改性步骤较复杂,会增大混凝土的成本。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不足,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开裂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以实现不通过改性聚合物增强纤维来提高聚合物增强纤维与混凝土基体的结合性,从而同时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抗开裂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抗开裂混凝土,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抗开裂混凝土,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硅酸盐水泥200-300份、砂子1000-1400份、浮石60-80份、有机胺改性的膨润土20-40份、H系硅微粉30-50份、可再分散乳胶粉15-25份、增强纤维6-10份、氨基化石墨烯2-4份、聚羧酸盐减水剂5-10份、微粉化酰胺蜡触变剂3-5份、水150-200份;所述增强纤维选自聚丙烯纤维、聚丙烯腈纤维、聚乙烯醇纤维、碳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
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采用有机胺改性的膨润土、H系硅微粉、可再分散乳胶粉、氨基化石墨烯、聚羧酸盐减水剂、微粉化酰胺蜡触变剂共同作用,可以实现不通过改性聚合物增强纤维来提高聚合物增强纤维与混凝土基体的结合性,降低混凝土表面翘起或剥落程度,同时还能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抗开裂性。H系硅微粉的含硅量比较高,能够降低混凝土凝固过程中的水化作用,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抗开裂性;有机胺改性的膨润土与微粉化酰胺蜡触变剂和氨基化石墨烯共同作用,不仅提高了体系的相容性,也能改变增强纤维的表面极性,提高了增强纤维与混凝土基体的结合性,降低混凝土表面翘起或剥落程度;聚羧酸盐减水剂提高了混凝土的耐久性、抗冻性、抗收缩,提高了增强纤维和硅酸盐水泥的相容性,不会有明显的离析、泌水现象,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抗开裂性。
优选的,所述增强纤维由聚丙烯纤维、聚乙烯醇纤维、聚丙烯腈纤维、碳纤维按质量比为1:(0.4-0.6):(0.3-0.5):(0.6-0.8)混合而成。
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采用聚丙烯纤维、聚乙烯醇纤维、聚丙烯腈纤维和碳纤维复配作为增强纤维,不仅提高了混凝土的强度和抗开裂性,控制各纤维的含量,还能提高增强纤维与混凝土基体间的相容性和结合性,降低混凝土表面翘起或剥落程度。
优选的,所述聚乙烯醇纤维为螺旋形聚乙烯醇纤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烟台泰航混凝土有限公司,未经烟台泰航混凝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2706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