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支路并联双扇形微带线的混合EFJ类功率放大器及设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20030.6 | 申请日: | 2021-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039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4 |
发明(设计)人: | 刘国华;王维荣;简叶龙;赵众;黄谢镔;程知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富阳电子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3F3/217 | 分类号: | H03F3/217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鼎律师事务所 33233 | 代理人: | 陆永强 |
地址: | 311400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支路 并联 扇形 微带 混合 efj 功率放大器 设计 方法 | ||
1.基于支路并联双扇形微带线的混合EFJ类功率放大器,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输入匹配网络,栅极偏置电路,晶体管,输出匹配网络和漏极偏置电路,其中,
所述输入匹配网络的输入端作为功率输入端,其输出端接所述晶体管栅极;
所述晶体管漏极与输出匹配网络的输入端相连接,输出匹配网络的输出端作为功率输出端;
所述输入匹配网络包括第一微带线TL1,第二微带线TL2,第三微带线TL3,所述第一微带线TL1一端连接功率输入端,另一端与第二微带线TL2连接,第二微带线TL2另一端与第三微带线TL3连接,第三微带线TL3另一端与晶体管栅极连接;
所述栅极偏置电路包括第四微带线TL4,所述第四微带线TL4一端连接于第二微带线TL2和第三微带线TL3之间,另一端与栅极电源连接;
所述输出匹配网络包括第五微带线TL5,第六微带线TL6,第七微带线TL7,第一扇形微带线Rad stub1,第二扇形微带线Rad stub2,其中,第五微带线TL5一端与晶体管漏极连接,另一端连接第六微带线,第六微带线另一端连接功率输出端,第七微带线一端连接于第五微带线和第六微带线之间,其另一端连接第一扇形微带线Rad stub1和第二扇形微带线Radstub2,第一扇形微带线Rad stub1和第二扇形微带线Rad stub2并联;
所述漏极偏置电路包括第八微带线TL8,所述第八微带线TL8一端连接于第五微带线TL5和第六微带线TL6之间,其另一端与漏极电源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支路并联双扇形微带线的混合EFJ类功率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输入匹配电路与晶体管之间设有栅极偏置电路,其偏置电压为-2.8V。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支路并联双扇形微带线的混合EFJ类功率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晶体管漏极处设有偏置电路,其偏置电压为28V。
4.基于支路并联双扇形微带线的混合EFJ类功率放大器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设计一个标准的EFJ类功率放大器;
步骤S2:设计满足混合EFJ类功率放大器基波阻抗的输出匹配网络,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传统混合EFJ类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匹配网络结构,求出输出匹配网络结构的输入阻抗表达式为:
令第五微带线TL5和第六微带线TL6的特征阻抗为Z5=80Ω,Z6=30Ω,则推导出Zin的取值范围为大于等于20.91Ω;
然后根据公式设计所需的支路并联双扇形微带线;
步骤S3:设计谐波控制网络,包括以下步骤:
对于谐波控制,调谐微带线TL5和TL8,使得TL5+TL8=λ/4,对二次谐波进行短路,调谐微带线TL5和TL7,扇形微带线Rad stub1和Rad stub2,使得TL5+TL7+Rad stub1/Rad stub2=λ/12,对三次谐波进行开路;
步骤S4:设计偏置电路;
步骤S5:设计输入匹配电路,采用短节变阻器的设计方法,进一步拓展带宽和提高效率;
步骤S6:搭建整体电路,并对整体电路进行优化,进一步提高所设计电路的效率和输出功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支路并联双扇形微带线的混合EFJ类功率放大器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5中,输入匹配电路采用与输出匹配电路同样的设计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富阳电子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富阳电子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20030.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