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流风机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18003.5 | 申请日: | 2021-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793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1 |
发明(设计)人: | 童建锋;黄珍;朱江栋;朱继宏;徐少杰;邵金波;钱林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明新风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5/08 | 分类号: | F04D25/08;F04D29/58;F04D29/66;H02K9/19 |
代理公司: | 绍兴上虞诚知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354 | 代理人: | 刘鸿西 |
地址: | 312000 浙江省绍兴***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流风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流风机,包括壳体、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电机及设于所述电机输出轴上的第一风扇,所述壳体内设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上设有固定环,所述电机设于所述固定环内,所述固定环顶部设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一固定弹簧,所述固定环底部设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二固定弹簧;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储液腔,所述固定环上设有第二储液腔,所述第一储液腔内装有冷却液,当所述风机工作时,所述第一储液腔内的冷却液进入到所述第二储液腔内。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风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混流风机。
背景技术
许多生产生活场合需要加强散热,以避免热量累积。例如,许多电气电子元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散热,以避免由于热量累积造成元件损毁。
目前主要的散热手段是采用风机散热。风机可提供一定风压和风量的散热风实现散热,是目前许多场合尤其是电气电子元件散热的主要手段。散热风的风压和风量对于散热效果都呈正相关特性,因此,要获得好的散热效果,就需要风机提供的散热风风压和风量都能够满足要求。
现有技术下,散热风机可分为离心风机、轴流风机和结合两者特点的混流风机。上述风机提供的散热风各有特点。一般而言,离心风机具有高风压的特点,但风量小;而轴流风机具有大风量的特点,但风压低;而混流风机在风量和风压上取二者的折衷,可获得较大风量、较高风压的散热风,在上述散热风的特性指标上比较均衡,适合于一些对散热要求较高的场合。
散热风机工作的场合通常是高温环境,风机在工作时电机自身会产生热量,电机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内工作对电机性能要求较高,电机使用寿命降低,现有技术中有采用冷却液的方式为风机的电机做冷却,但冷却液升温慢的同时降温也慢,在风机不工作时冷却液减缓了电机的降温速度,增加电机处于高温环境内的时长,反而降低了对电机的冷却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混流风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混流风机,包括壳体、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电机及设于所述电机输出轴上的第一风扇,所述壳体内设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上设有固定环,所述电机设于所述固定环内,所述固定环顶部设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一固定弹簧,所述固定环底部设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二固定弹簧;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储液腔,所述固定环上设有第二储液腔,所述第一储液腔内装有冷却液,当所述风机工作时,所述第一储液腔内的冷却液进入到所述第二储液腔内;风机在工作时,第一储液腔内的冷却液进入到第二储液腔内,冷却液通过第二储液腔侧壁与电机相接触,利用冷却液对电机起冷却作用,将电机温度控制在指定范围内,避免电机温度过度上升,对电机起保护作用;当风机停止工作时,冷却液从第二储液腔内流至第一储液腔内,冷却液进入到第一储液腔内,使冷却液在第一储液腔内冷却,避免冷却液对电机的降温造成阻碍,提升电机冷却速度,延长电机使用寿命;电机通过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被固定在固定环内,电机工作时产生的震动通过第一固定弹簧和第二固定弹簧吸收,避免电机的震动传递至壳体上对设备造成影响,增加风机使用的平稳性;冷却液根据风机的工作状态在第一储液腔和第二储液腔之间流动,在为电机提供冷却作用的同时不影响电机停止后的冷却速度,较大的改善了风机的使用环境,为风机提供良好的保护作用。
所述第一储液腔内壁上设有第一连接弹簧,所述第一连接弹簧一端设有第一推板,所述第一推板为磁铁制成,所述第一储液腔内壁上设有第一电磁铁;所述第一储液腔底部设有第二推板,所述第二推板侧壁上设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储液腔内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滑块相配合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块上设有复位弹簧,所述第一连接块上设有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推板往上运动的线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明新风机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明新风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1800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