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EB病毒gHgL蛋白的自组装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110117653.8 申请日: 2021-01-28
公开(公告)号: CN112778404B 公开(公告)日: 2022-11-29
发明(设计)人: 曾木圣;孙聪;冯国开;康银峰 申请(专利权)人: 中山大学;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
主分类号: C07K14/03 分类号: C07K14/03;C07K19/00;C12N15/38;A61K39/245;A61P31/20;A61K38/16;A61K47/62;A61P31/00;A61P35/00;A61P37/02;A61P39/00;A61P25/00
代理公司: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代理人: 胡辉
地址: 510275 广东***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eb 病毒 ghgl 蛋白 组装 纳米 颗粒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含EB病毒gHgL蛋白的自组装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该自组装纳米颗粒,包含第一多肽和第二多肽;所述第一多肽包含gHgL蛋白和第一载体亚基,所述第二多肽包含第二载体亚基;所述第一载体亚基为I53‑50A1,所述第二载体亚基为I53‑50B.4PT1;所述gHgL蛋白与第一载体亚基通过铰链连接。该自组装纳米颗粒首次将EB病毒的gHgL蛋白展示在纳米颗粒表面,其粒径较抗原(gHgL)大,具有更好的抗原驻留体积,热稳定与抗原(gHgL)相当,同时其展示的gHgL数量更多能够更强地刺激B细胞,并且能够诱导更高的抗体滴度,可用于预防EB病毒感染及治疗EB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EB病毒gHgL蛋白的自组装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属于γ疱疹病毒,是一种带有包膜的双链DNA病毒,主要感染皮肤、黏膜、神经等外胚层来源的组织。它在人群中感染非常普遍,患病率高达95%,且极易在体内终生潜伏。除了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病毒还可引起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和一些B细胞、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包括Burkitt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等;恶性肿瘤包括鼻咽癌、胃癌等。

在EBV的融合蛋白复合体中,既包括在疱疹病毒家族保守存在的gB和gHgL,也包括EBV特有的gp350和gp42。研究发现,gHgL在膜融合过程中作为重要的受体结合蛋白,既能单独发挥作用介导上皮细胞感染,也能与gp42形成共同的复合物参与B细胞感染。此外gHgL中和抗体在上皮细胞感染和B细胞感染中都具有极强的EB病毒中和效果,这些都证实了gHgL是理想的EBV疫苗免疫原。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gHgL蛋白的自组装纳米颗粒。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第一方面的自组装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第一方面的自组装纳米颗粒在制备预防EB病毒感染的药品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四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上述一种包含第一方面的自组装纳米颗粒的疫苗。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第一方面的自组装纳米颗粒在制备治疗EB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的药品中的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含gHgL蛋白的自组装纳米颗粒,包含第一多肽和第二多肽;所述第一多肽包含gHgL蛋白和第一载体亚基,所述第二多肽包含第二载体亚基;所述第一载体亚基为I53-50A1,所述第二载体亚基为I53-50B.4PT1;所述gHgL蛋白与第一载体亚基通过铰链连接,可以使得组装后的纳米颗粒外展示gHgL蛋白,更好地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

优选的,所述铰链包含柔性序列和刚性接头,铰链用于gHgL蛋白与载体蛋白(载体蛋白由第一载体亚基和第二载体亚基组成)的连接,不影响gHgL蛋白的免疫原性以及蛋白的正确折叠。

优选的,所述柔性序列为含5~9个氨基酸的多肽;进一步为SEQ ID NO:12~SEQID NO:16中任一种的多肽;更进一步为如SEQ ID NO:15所示的多肽。

优选的,所述刚性接头的氨基酸序列为EKAAKAEEAA(SEQ ID NO:31)。

优选的,所述第一载体亚基与所述第二载体亚基以非共价相互作用自组装形成纳米结构,所述第一载体亚基包覆于所述第二载体亚基的表面,所述gHgL蛋白展示在纳米结构表面。

优选的,所述gHgL蛋白包含gH蛋白(SEQ ID NO:28)和gL蛋白(SEQ ID NO:29)。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未经中山大学;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1765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