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三维信道模型的验证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16619.9 | 申请日: | 2021-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169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发明(设计)人: | 李金兴;郭宇航;赵彬;王志勤;魏贵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F11/34 | 分类号: | G06F11/34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1 | 代理人: | 张宇峰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三维 信道 模型 验证 方法 装置 电子设备 | ||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用于三维信道模型的验证方法,包括:确定三维信道模型的采样区域;其中,采样区域与以测试区域中心为原点所建立三维坐标系的坐标轴相关;采集位于采样区域中采样点的信道数据;利用信道数据对三维信道模型进行有效性验证。通过改进三维信道模型空口测试信道验证环节中采样点的选取方式,使得基于该采样点信道数据的验证方案能够更好地表征三维信道模型的建模质量,从而能够更为准确地对三维信道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本申请还公开一种用于三维信道模型的验证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用于三维信道模型的验证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通信行业不断发展,终端测试技术也随之更新完善。对于5G 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 Output,多输入多输出)终端性能测试,通用方案是利用空口测试(OTA,Over-The-Air)进行最终性能评估。其原理是通过在电波暗室建立一个无反射的自由空间,将信道模型在实验室中进行真实的复现,以评估被测无线终端的射频及天线整体性能。在暗室中布设多个天线探头的多探头法是目前国际主流的OTA性能测试方法,其方案已为ITU、3GPP、CTIA等国际标准组织所采用。在多探头法中,通过在暗室中布设多个探头,在被测终端周围产生符合特定信道模型所要求的、具有一定时延、多普勒以及功率分布的测试环境,从而最终测试得到待测设备在特定信道环境下的性能。
对于MIMO OTA终端测试系统,信道建模算法是其中最为核心的环节,如何验证加载到暗室系统中的标准模型或测量得到的外场信道模型是否准确,是必须加以考量的。可以说,信道模型验证环节是信道建模的重要保障。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现有信道模型的验证方案均集中于二维测试平面,随着信道模型的发展以及相关空口测试(OTA)硬件系统的升级,现有信道模型的验证方案已难以全面表征三维信道模型的建模质量,导致其不能准确验证三维信道模型的有效性。
发明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三维信道模型的验证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以解决现有信道模型的验证方案难以全面表征三维信道模型的建模质量,不能准确验证三维信道模型的有效性的技术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于三维信道模型的验证方法包括:确定三维信道模型的采样区域;其中,采样区域与以测试区域中心为原点所建立三维坐标系的坐标轴相关;采集位于采样区域中采样点的信道数据;利用信道数据对三维信道模型进行有效性验证。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于三维信道模型的验证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有程序指令的存储器,处理器被配置为在执行程序指令时,执行前述用于三维信道模型的验证方法。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包括前述用于三维信道模型的验证装置。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三维信道模型的验证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在验证三维信道模型建模质量时,确定测试区域中与以测试区域中心为原点所建立三维坐标系的坐标轴相关的区域为采样区域,然后采集位于采样区域中采样点的信道数据,并利用该信道数据对三维信道模型进行有效性验证。这样,通过改进三维信道模型空口测试信道验证环节中采样点的选取方式,使得基于该采样点信道数据的验证方案能够更好地表征三维信道模型的建模质量,从而能够更为准确地验证三维信道模型的有效性。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1661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