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控加工中坐标系自动设置与在线测量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113573.5 | 申请日: | 2021-0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0988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 发明(设计)人: | 王磊;苏小龙;谢玮;钱卫中;刘亚;宛春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5B19/401 | 分类号: | G05B19/401 |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廖辉;仇蕾安 |
| 地址: | 10007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控 加工 坐标系 自动 设置 在线 测量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控加工中坐标系自动设置与在线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确定刀具坐标轴的加工补偿方案,并确定加工该面时运动的轴为补偿轴;步骤二、编制坐标系自动设置测量程序,通过数控加工中心测头对工件的零点基准进行在线测定,获得动态数据,并自动储存到机床的设定#变量里,得到动态#变量;步骤三、根据步骤一中的加工补偿方案和步骤二中的动态#变量,编制可自动补偿数控加工程序;步骤四、工件按照步骤三中的可自动补偿数控加工程序加工后,根据理论尺寸编制测头在线测量程序,对加工后的工件尺寸进行自动测量,并与理论尺寸进行比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控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数控加工中坐标系自动设置与在线测 量方法。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在科德五轴立式加工中心上加工的某型号发动机燃烧室外壳组件中,在加 工喷射座安装位置14处凸台需保证平面高度5.5±0.02mm,在安装位置9处设置的凹槽,凹槽底面J与零件已加工外圆平面K接平,其高度差不能超过0.04mm,外壳组件 由零件扩压器外环与外壳通过焊接而成,焊接产生的变形量较大,且在2mm左右,导致后续 加工余量不均匀。前期采用普通铣加工的方式进行外壳组件喷射座安装位置的机加工,由于 要求其高度差不能超过0.04mm,导致操作者需要通过“沾刀”方式对每一个安装平面单独加 工,加工时间非常长,单台铣床单独加工一件产品需要一天时间。
随着薄壁、铸造、焊接等零件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航空航天发动机的结构中;薄壁、焊接 零件易变形,铸造零件余量不均匀,一致性较差等问题日益突出,而现有的加工技术,控制 加工基准突变能力比较有限,加工时必须通过反复修整加工基准,才能减小零件误差,保证 零件加工质量,这样进一步导致加工效率低、人为影响因素大、人力成本及质量事故高等问 题。随着国内外形势不断变换,对航空航天发动机稳定性、质量、效率和成本,都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能够实现产品既能低成本、低报废、高产率的生产,又能 保证产品质量的数控加工中坐标系自动设置与在线测量方法。特别是在多品种大批量生产条 件下,在线测量技术的意义尤其重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为解决薄壁、铸造、焊接等加工效率低下、变形大、加工基准易变化的问题, 更加高效的提高加工自动化水平,提高加工效率,降低成本,降低加工风险,本发明提供了 一种数控加工中坐标系自动设置与在线测量方法,能够将找正、加工、检测和误差补偿集成 在一起,实现加工前、加工中和加工后的高精度自动化,避免了由于多次装夹、人为干预过 多而引起的误差及错误。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数控加工中坐标系自动设置与在线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根据工件所需加工面,确定刀具坐标轴的加工补偿方案,并确定加工该面时运 动的轴为补偿轴;
步骤二、根据步骤一中的加工补偿方案,编制坐标系自动设置测量程序,通过数控加工 中心测头对工件的零点基准进行在线测定,获得动态数据,并自动储存到机床的设定#变量里, 得到动态#变量;
步骤三、根据步骤一中的加工补偿方案和步骤二中的动态#变量,编制可自动补偿数控加 工程序;
步骤四、工件按照步骤三中的可自动补偿数控加工程序加工后,根据理论尺寸编制测头 在线测量程序,对加工后的工件尺寸进行自动测量,并与理论尺寸进行比较,如果自动测量 的尺寸与理论尺寸之间的误差在设定范围内,则零件加工合格,机床加工完成;如果自动测 量的尺寸与理论尺寸之间的误差大于设定范围,则零件加工不合格,需要进行返修加工,自 动补偿其与理论尺寸之间的差值。
优选地,所述步骤二中编制的坐标系自动设置测量程序的执行过程为:
第一步:确定在设定的坐标系下测量工件并调出测头;
第二步:确定工件内孔的直径,并将测头移动到工件的角向基准处;
第三步:在第一步确定的坐标系下,结合第二步中确定的工件内孔直径,测量工件在机 床上的具体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未经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135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