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植物甾醇纳米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12915.1 | 申请日: | 2021-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691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陈静;陈顺权;廖恩秋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23L33/11 | 分类号: | A23L33/11;A23L29/10;A23L29/00;A23L29/256;A23P10/30 |
代理公司: | 广州微斗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390 | 代理人: | 陈文爽 |
地址: | 511458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植物 纳米 脂质体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本发明提供一种植物甾醇纳米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类脂质物质加热熔融后,加入溶解有植物甾醇的有机溶剂中,蒸发除去溶剂,得到类脂薄膜;(2)向类脂薄膜中加入含有乳化剂和聚乙烯醇的磷酸盐缓冲液,得到混悬液;将所得混悬液依次经水浴孵育、超声处理,得到纳米脂质体;(3)将纳米脂质体采用膜乳化装置在压力驱动下通过微孔膜压入到海藻酸钠溶液中,得到聚乙烯醇和海藻酸钠包覆的植物甾醇纳米脂质体;(4)将聚乙烯醇和海藻酸钠包覆的植物甾醇纳米脂质体进行离心处理、双蒸水洗涤,冷冻干燥收获植物甾醇纳米脂质体粉末。本发明提供的植物甾醇纳米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具有包埋率较高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植物甾醇纳米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植物甾醇是植物体内甾醇类化合物的统称,具有类似胆固醇结构具有降血液胆固醇的功能性脂质。植物甾醇作为一种天然活性物质,具有许多特殊的功能特性。它们通常来自活体生物内源性化学成分或代谢产物,具有出色的生物安全性、生物稳定性和低毒副作用等优点。研究表明植物甾醇在降低血浆胆固醇、抗癌、抗氧化、抗炎和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一般认为每天服用2-3g的植物甾醇可以有效降低血液低密度脂蛋白10-15%。2010年3月卫生部已批准植物甾醇为新资源食品,现行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建议普通人群植物甾醇的摄入量推荐值为900mg/d。
植物甾醇不溶于水,常温下微溶于无水乙醇、丙酮,易溶于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以及石油醚等有机溶剂。游离型植物甾醇熔点高,且脂溶性和水溶性都很差,导致小肠的吸收率很低,如胆固醇进入肠腔50%可被吸收,而菜油甾醇、谷甾醇及甾烷醇的吸收率则分别为4%-7%和1%以下,导致植物甾醇的吸收率约为5%,从而极大地限制了植物甾醇在食品、保健品及医药口服制剂中的应用。因此如何提高植物甾醇的水溶解性是扩大其应用的关键性技术。
目前主要通过以下手段来提高植物甾醇溶解度及生物利用度:1)与脂肪酸酯化提高其脂溶性;2)在稳定剂存在下形成纳米颗粒;3)包埋于水包油乳液当中。
目前用于提高植物甾醇水溶性的方法主要有乳液、纳米颗粒、固体分散脂质体包埋、环糊精包埋等,但是这些方法制备的植物甾醇仍然难以达到较高的水溶性,并且在外形口感等方面有所限制,且某些原料并非天然物质存在安全隐患等因素,因此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问题,研究一种简单、安全的提高其水溶性的方法亟需提出。
目前国内外制备的水溶性植物甾醇粒多用水溶性蛋白(大豆分离蛋白、乳清分离蛋白、酪蛋白酸钠等)于植物甾醇等疏水性生物活性物质通过乳化-蒸发技术制备成纳米颗粒,该方法简单,提高了活性物质在水相中的溶解性,但是水溶性蛋白的亲水性,使其不具备较好的缓释作用和长久的稳定性,且冷冻过程会破坏纳米粒结构,导致产品包埋率不高。
脂质体作为一种药物载体,其具有靶向性、缓释性等优点、载药脂质体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降低药物的毒性,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但是脂质体的稳定性较差,因此需要通过其他方法来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同时对于要求生物兼容性的软材料应用领域如食品、医药、化妆品等,亟需开发一类基于天然、可降解及可再生资源的纳米颗粒。不仅天然安全,而且本身具有功能性,且可以用于包埋脂溶活性物质,在食品、医药及化妆品等行业均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因此,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开发利用可以提高植物甾醇的水溶性和脂溶性,增强生理作用效果,使其添加到食品或者作为功能性食品成为了可能。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包埋率较高的植物甾醇纳米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植物甾醇纳米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类脂质物质加热熔融后,加入溶解有植物甾醇的有机溶剂中,蒸发除去有机溶剂,得到类脂薄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未经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129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综合管廊应急联动处置方法
- 下一篇:一种人工智能数据存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