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儿科儿童辅助喂药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11634.4 | 申请日: | 2021-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356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发明(设计)人: | 李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倩 |
主分类号: | A61J7/00 | 分类号: | A61J7/00 |
代理公司: | 青岛致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36 | 代理人: | 高维波 |
地址: | 250001 山东省东营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儿科 儿童 辅助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儿科儿童辅助喂药的装置,其包括:药液推进管、连接管、喂药部、出药管、横杆、纵杆、限位条、活塞、推进管、电机、丝杆、手柄、电机控制开关、电机控制按钮、限位开关和触发杆体。本发明的这种辅助喂药的装置不仅有助于改变儿童对药液的味觉,提高对药液的接受度,而且使喂药过程自动化,喂药更加便捷高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儿科儿童辅助喂药的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身体机能等不够健全,儿童生病后一般都会选择吃药以帮助其尽快恢复,然而,由于大多数药液的气味、味道等不易被儿童接受,往往再给儿童喂药的过程中出现哭闹等抵制吃药的现象,但为了儿童的健康,往往导致许多儿童都有被强行灌药的记忆,这中记忆进一步加强了儿童的条件反射,导致后续的喂药过程更加不顺利,更加排斥吃药。目前,尽管医生意见建议或者采用注射器给儿童喂药,但这种方式仍然无法改善儿童对药液的接受度,仅仅是在注射器的辅助下使喂药相对顺利而已,因此,采用这类器械给儿童喂药产生的效果非常有限,有必要研究一种喂药效果更好的儿童辅助喂药装置。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儿科儿童辅助喂药的装置,这种辅助喂药装置不仅有助于提高对药液的接受度,而且使喂药过程自动化,喂药更加便捷高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儿科儿童辅助喂药的装置,包括:药液推进管、连接管、喂药部、出药管、横杆、纵杆、限位条、活塞、推进管、电机、丝杆、手柄、电机控制开关、电机控制按钮、限位开关和触发杆体,其中:所述药液推进管为具有内腔的圆柱形结构,所述连接管固定在药液推进管的第一端端面上,且连接管与药液推进管的内腔连通。所述喂药部为圆饼状结构,出药管的一端从喂药部的侧壁进入后延伸至另一侧侧壁上,出药管和连接管之间可拆卸连接。所述横杆固定在喂药部的外表面上,横杆沿着喂药部的直径部位横向分布,所述纵杆的上端固定在横杆的中心处,下端固定在喂药部的底部,且横杆、纵杆与喂药部的外表面之间具有间隙,以便于在该间隙中放入糖块。所述限位条为沿着药液推进管的长度方向分布的两条,其中一条限位条固定在药液推进管的内腔顶部壁面上,另一条限位条固定在药液推进管的内腔底部壁面上。所述活塞的边缘具有与所述限位条对应两个通槽,活塞位于药液推进管的内腔中,且活塞的通槽卡合在所述限位条上。所述推进管为空心管,其一端连接在活塞的表面上,另一端的管口中固定有螺母,所述电机固定在药液推进管的第二端端面上,所述丝杆的一端与电机的电机轴连接,丝杆的另一端从所述螺母延伸至推进管中且两者之间螺纹连接。所述手柄固定在药液推进管的外壁上,且手柄中内置有供电装置,所述电机与供电装置连接,所述电机控制开关、电机控制按钮设置在手柄的外壁上。所述限位开关固定在药液推进管的第二关端面的内壁上,且限位开关与电机控制开关连接,所述触发杆体的一端固定在推进管上,另一端指向限位开关,当活塞携带触发杆体运动至一定位置后,触发杆体触发限位开关,电机控制开关弹起,电机停止驱动。
进一步地,所述药液推进管的第一端端面与喂药部侧壁之间的直线距离控制在2-5cm之间,以便于在药液推进管和喂药部之间预留出合适的空间,喂药时该空间便于容纳儿童的嘴唇。
进一步地,所述出药管的另一端外表面上具有外螺纹,连接管第二端内表面设置有内螺纹,通过所述外螺纹与内螺纹实现出药管和连接管的可拆卸连接,一是便于在喂药前将药液吸入药液推进管中,二是便于清洗。
进一步地,所述丝杆与电机的电机轴之间通过联轴器连接,通过电机轴转动带动丝杆转动,进而使活塞在药液推进管中前进或后退。
进一步地,所述手柄上设置有与充电口,其中的充电柱与所述供电装置连接,以便于为供电装置充电,所述供电装置为蓄电池。
进一步地,所述药液推进管为透明状,以便于观察其中的药液推进情况和活塞运动情况,及时制动电机。
进一步地,所述活塞为橡胶材质的圆饼状结构,其与药液推进管的内腔壁面之间密封接触,避免在药液推进过程中漏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倩,未经李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1163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