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续法实现银镍双金属包覆超细铜粉复合材料的处理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108940.2 | 申请日: | 2021-0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352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 发明(设计)人: | 刘勤华;吴春初;叶未来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勤华 | 
| 主分类号: | B22F1/02 | 分类号: | B22F1/02 | 
| 代理公司: | 常州品益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01 | 代理人: | 乔楠 | 
| 地址: | 116023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连续 实现 双金属 包覆超细铜粉 复合材料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连续法实现银镍双金属包覆超细铜粉复合材料的处理方法,取一定量的铜粉进行除油,使用稀硫酸洗涤后再使用蒸馏水进行洗涤,加入盐酸溶液,再次洗涤,加入溶液充分反应后洗涤,处理后,加入还原剂,然后加入银氨溶液,反应结束后进行洗涤和干燥,在将银金属包覆超细铜粉粉末、偶联剂和硫酸镍依次加入到高速剪切分散器中进行剪切,将硫酸镍包裹银金属包覆超细铜粉粉末,得到稳定的复合悬浮分散液,煅烧得到最终得到产品粉末,即可得到。本发明相较于传统的制备方法具有将银/镍双金属包覆超细铜粉复合材料连续制备的效果,而且在进行生产的时候,将,两次进行除油,使除油的效果更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双金属包覆超细铜粉复合材料技术领域,涉及连续法实现银镍双金属包覆超细铜粉复合材料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在宏观(微观)上组成具有新性能的材料。各种材料在性能上互相取长补短,产生协同效应,使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优于原组成材料而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金属基体常用的有铝、镁、铜、钛及其合金。非金属基体主要有合成树脂、橡胶、陶瓷、石墨、碳等。增强材料主要有玻璃纤维、碳纤维、硼纤维、芳纶纤维、碳化硅纤维、石棉纤维、晶须、金属丝和硬质细粒等。
合材料使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从古至今沿用的稻草或麦秸增强粘土和已使用上百年的钢筋混凝土均由两种材料复合而成。20世纪40年代,因航空工业的需要,发展了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俗称玻璃钢),从此出现了复合材料这一名称。50年代以后,陆续发展了碳纤维、石墨纤维和硼纤维等高强度和高模量纤维。70年代出现了芳纶纤维和碳化硅纤维。这些高强度、高模量纤维能与合成树脂、碳、石墨、陶瓷、橡胶等非金属基体或铝、镁、钛等金属基体复合,构成各具特色的复合材料。
所以复合材料的种类使非常的多,而且在进行制备的时候,都是各自有各自的制备方法,目前在进行包裹铜粉制备复合材料的时候,很据材料的不同,以及技术的不同,都会使用各种方法进行生产,有置换法等十四种方法,但是目前的方法只能将单个金属包裹铜粉制备复合材料,不能进行双金属包裹。
综上所述,研发一种能够实现银/镍双金属包覆超细铜粉复合材料的处理方法,仍是双金属包覆超细铜粉复合材料技术技术领域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连续法实现银镍双金属包覆超细铜粉复合材料的处理方法: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或改进需求,该方法具有将银/镍双金属包覆超细铜粉复合材料连续制备的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的效果,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连续法实现银镍双金属包覆超细铜粉复合材料的处理方法,取一定量的铜粉进行除油,然后使用稀硫酸进行洗涤,再使用蒸馏水进行洗涤,加入盐酸溶液,再次洗涤,加入溶液充分反应后洗涤,进行预处理,处理后,加入还原剂,然后加入银氨溶液,反应结束后进行洗涤和干燥,在将银金属包覆超细铜粉粉末、偶联剂和硫酸镍依次加入到高速剪切分散器中进行剪切,将硫酸镍包裹银金属包覆超细铜粉粉末,得到稳定的复合悬浮分散液,煅烧得到最终得到产品粉末,即可得到。
优选的是,包括以下步骤:
S1、取一定量的微米级铜粉,将铜粉采用除油剂除油,然后用蒸馏水冲洗后,再使用稀硫酸洗涤,然后用蒸馏水洗涤,从而将铜粉表面氧化膜除去;
S2、将除去氧化膜且加入PVP溶液后的铜粉加入到含10g/L SnC12.2H2O的盐酸溶液中,常温下搅拌,洗涤后转移至10g/L AgNO3氨溶液中,搅拌,过滤、充分洗涤;
S3、取一定量预处理微米级铜粉加入反应器中,并加入过量的还原剂水合肼及一定量的明胶分散剂,搅拌使铜粉分散均匀,然后缓慢加入配制好的银氨溶液酸镍化学还原反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勤华,未经刘勤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0894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