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酯酰胺作为耐高温热收缩膜的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103195.2 | 申请日: | 2021-0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204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0 |
| 发明(设计)人: | 汪钟凯;丁永良;刘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农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8J5/18 | 分类号: | C08J5/18;C08L77/12;C08G69/44;B29C55/04 |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浩智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4 | 代理人: | 叶濛濛 |
| 地址: | 230036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酯 作为 耐高温 收缩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一种聚酯酰胺作为热收缩膜的应用,涉及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将聚酯酰胺进行压片和单轴拉伸,聚酯酰胺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30~200重量份液态二元羧酸和15~95重量份的含有β羟基的二胺化合物加热溶解并搅拌均匀形成反应液;(2)加入0.05~0.5重量份催化剂,氮气氛围下加热至65~100℃反应1~6h;(3)将反应液加热至100~180℃反应3~18h;(4)将反应液再将反应体系至180~240℃反应0.5~4h;(5)将反应液的反应体系降温至100~180℃,得到聚酯酰胺。本发明的优点为:聚酯酰胺热收缩膜不仅可以代替PET热收缩膜,且即使在300℃的高温下也没有发生融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酯酰胺作为热收缩膜的应用。
背景技术
在生活中,塑料被应用在日常的方方面面。常见的塑料以合成树脂为主要成分,然后通过添加增塑剂、填充剂、润滑剂或着色剂等辅助材料形成具有一定特性的可塑材料。现代社会,衣食住行各种产品都会使用到由塑料制成的薄膜对其进行包装,从而使产品达到美观、遮尘、密封各种作用。但对于塑料薄膜也有不少弱点,比如耐温性能差、容易破裂或被撕裂等。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英国科学家亚瑟发现聚乙烯(PE)经辐照交联技术处理后可变成一种具有特殊“记忆效应”的热收缩材料。辐照交联技术即塑料在辐照条件下,其分子结构由原先的线型链状结构转化为网状的三维结构,从而引起了塑料的物理及化学性能改变——这就是辐照交联反应。例如,使用可收缩膜包上一只烤鸭,当我们对薄膜加热后,可以发现可收缩薄膜迅速发生收缩,烤鸭就被可收缩薄膜严严实实地密封起来。这种经辐照交联处理的塑料薄膜被称为热收缩膜。
可收缩薄膜当然也有着不可避免的缺点,那就是可收缩薄膜一般耐热性较差,例如常用的PET可收缩薄膜耐热温度仅仅只有80℃,对于高温环境根本无法应用,如公开号为CN109337176A的专利申请公开一种耐热性好的热收缩膜及其制备方法,但其制得的热收缩膜的耐热性最高仅为145℃,另外在工程材料中有时会在高于200℃中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的热收缩膜耐热性较差。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聚酯酰胺作为热收缩膜的应用,将聚酯酰胺进行压片和单轴拉伸得到热收缩膜,所述聚酯酰胺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30~200重量份液态二元羧酸和15~95重量份的含有β羟基的二胺化合物加热溶解并搅拌均匀形成反应液;
(2)向所述反应液中加入0.05~0.5重量份催化剂,氮气氛围下加热至65~100℃反应1~6h;
(3)将步骤2中所述反应液加热至100~180℃反应3~18h;
(4)将步骤3中所述反应液再将反应体系至180~240℃反应0.5~4h;
(5)将步骤4中所述反应液的反应体系降温至100~180℃,得到聚酯酰胺。
有益效果:本发明中的热收缩膜不仅可以代替PET热收缩膜,而且部分性能超越了PET热收缩膜,由于耐高温聚酯酰胺热收缩膜自身的交联结构,交联网络拉伸后回复,实现收缩性能,且即使在300℃的高温下也没有发生融化。
采用液态二元羧酸制得的产物由于聚合物交联网络的存在,使其在室温下拉伸后仅仅是一个临时塑形,在受热后由于网络的内应力,使其形状回复,因此具有可收缩性能。
目前市场上现有的可收缩膜也大多具有交联结构,然而对于线性聚合物不具有交联网络的存在,所以在室温下拉伸后不具有热收缩的性能。
制备的热收缩膜具有良好的耐穿刺性能,将拉伸过后的耐高温聚酯酰胺热收缩膜放在80℃热台上观察其热收缩性能,通过对比原始样条的长度,发现该复合材料的收缩率达到1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农业大学,未经安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0319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