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力旋流器及其蜗壳入口曲线的设计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102545.3 | 申请日: | 2021-0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918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4 |
| 发明(设计)人: | 朱春霞;王学尧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建筑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4C5/08 | 分类号: | B04C5/08;B04C5/103;B04C5/14;B04C5/12;G06F17/15 |
| 代理公司: | 沈阳东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109 | 代理人: | 李在川 |
| 地址: | 110168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力 旋流器 及其 入口 曲线 设计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力旋流器及其蜗壳入口曲线的设计方法,水力旋流器包括筒体、锥体结构、溢流管、沉沙嘴、给矿口,锥体结构的大口径端连接筒体的一端,筒体的另一端插设有溢流管,锥体结构的小口径端连接沉沙嘴,筒体的圆周面上设置有长方形腔体结构的给矿口,给矿口与筒体平滑相切形成蜗壳入口曲线,包括位于给矿口两侧的摆线段和圆弧段I,摆线段的一端与筒体的外圆相内切,摆线段的另一端与给矿口的一侧面相切,圆弧段I的一端与筒体的外圆相外切,圆弧段I的另一端与给矿口的另一侧面相切;所述水力旋流器通过减小入口段压力损失,可以降低水力旋流器无效能量损耗,提高有效给矿压力,使得矿浆流速加快,分级效果得到改善,最终沉砂浓度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产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力旋流器及其蜗壳入口曲线的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水力旋流器是利用离心力场分离两相或多相流体的高效分离设备。它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生产能力大、分离效率高、占地面积小、无传动部件和易于实现自动控制的优点,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水力旋流器结构形式的优化、耐磨材质的改进、工艺流程的合理化、技术计算的完善、自控技术的采用和计算机的普及,其应用领域更加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加明显。
蜗壳是将直线运动的液流变为圆周运动液流的转换器。因此,要求液流能流畅地进入旋流状态。所谓液流能流畅进入旋流状态,是指进入旋流状态的过渡状态沿程损失要小;内壁曲线光滑连接而没有拐点存在;曲率中心在同侧。沿程损失能量小,旋流器的效率高;光滑过渡将使旋流器内部的流线平顺,在内壁边界上,不产生漩涡;曲率中心同侧不发生气穴和气蚀现象。
水力旋流器常见的蜗壳入口曲线结构有切线型入口结构、阿基米德螺线入口结构和对数螺线入口结构,也有企业采用渐开线入口结构,然而这些入口结构都存在一些问题:切线型入口结构虽然加工简单,但入口能量损耗相比其他结构较大;阿基米德螺线入口结构,虽然可以减少入口的能量损耗,但加工较为复杂;对数螺线入口结构,为避免入口后液流互相碰撞,在轴线上要采取下坡角螺旋结构;渐开线入口结构的基圆半径和切点需要在设计中决定,计算复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水力旋流器,包括筒体(1)、锥体结构(2)、溢流管(3)、沉沙嘴(4)、给矿口(5),所述筒体(1)为上下两端开口的圆柱形腔体结构,所述锥体结构(2)上下两端相通,锥体结构(2)的大口径端连接筒体(1)的一端,筒体(1)的另一端插设有溢流管(3),锥体结构(2)的小口径端连接沉沙嘴(4),筒体(1)的圆周面上设置有长方形腔体结构的给矿口(5),给矿口(5)与筒体(1)平滑相切形成蜗壳入口曲线,所述蜗壳入口曲线包括位于给矿口(5)两侧的摆线段和圆弧段I,所述摆线段的一端与筒体(1)的外圆相内切,摆线段的另一端与给矿口(5)的一侧面S相切,所述圆弧段I的一端与筒体(1)的外圆相外切,圆弧段I的另一端与给矿口(5)的另一侧面S'相切;
所述摆线段的半径等于水力旋流器半径的一半,摆线段对应的弧度为0~π。
一种基于所述水力旋流器的蜗壳入口曲线的设计方法,包括:
步骤1:以O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XOY,以O为起点做弧度为0~π、半径为r12的摆线段,记摆线段的终点为点A,其中r1为水力旋流器的半径;
步骤2:过摆线段的终点A做一条平行于Y轴的直线,交X轴于点B;
步骤3:以点B为圆心作半径为r1的圆D1,则圆D1即为筒体的外圆;
步骤4:作摆线段在O点的切线L1,沿Y轴负方向在切线L1上截取线段OC,其中OC的长度根据给矿口的深度确定,过点C作线段OC的垂线L2,在圆D1的同侧截取线段CD,线段CD长根据给矿口的宽度确定,过点D作平行于线段OC的直线DE,交X轴于点E;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建筑大学,未经沈阳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0254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