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插层识别阿霉素的DNA单分子器件及其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110099792.2 申请日: 2021-01-25
公开(公告)号: CN112881473B 公开(公告)日: 2022-06-21
发明(设计)人: 李辉;靖乐;洪文晶;谢崇禹;李少光;夏帆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主分类号: G01N27/06 分类号: G01N27/06
代理公司: 武汉知产时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38 代理人: 王佩
地址: 430000 湖*** 国省代码: 湖北;4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可插层 识别 阿霉素 dna 分子 器件 及其 应用
【说明书】: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插层识别阿霉素的DNA单分子器件及其应用。本发明的一种可插层识别阿霉素的DNA单分子器件,DNA单分子器件以单链DNA分子作为识别元件,其序列为ACGCGCGT,3’端修饰有巯基。本发明利用STM‑BJ技术检测插层DOX与未插层DOX的DNA分子结的电导变化从而来实现对DOX的识别。本专利是利用DNA分子所具有的序列和长度可定制、分子结构易进行化学修饰等特点,设计和构筑出对于药物分子具有识别和检测能力的DNA分子结,为后续研发出基于DNA分子结的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的生物检测原型器件提供一种新型策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子电子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插层识别阿霉素的DNA单分子器件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经历多年的发展,现阶段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市场对缩减硅芯片尺寸和提升电路集成度的不断要求下,强电场、热耗散和量子效应等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制造上的困难无法被突破,这成为基于硅的电子学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摩尔定律也会遇到瓶颈。为在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上做出实质性突破,科学家们开始跳出“自上而下(Top-down)”的固有思维,转而从“自下而上(Bottom-up)”的模式思考问题,分子电子学由此孕育而生[2]。而尺寸在0.5和3nm之间的分子,拥有丰富的电子、光、磁、热电、机电和分子识别性能,是硅CMOS装置的理想替代者。

众所周知,DNA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储存有生物代系之间传递的遗传信息。DNA分子又因其独特结构而具有很多特性:它是一种理想的自组装体系,通过基团的修饰或是结构的设计,容易组装出满足需要的分子片段。DNA分子又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其持久长度可以达到50nm,因此甚至可以充当“飞线”,承担起对分子电路的修复和改造功能。典型的DNA分子的直径约为2nm,与分子器件的尺寸相契合。因此,DNA分子可以作为一种构筑单分子器件的材料。随着微纳米加工技术的快速发展,科研者已经能够制备出与DNA分子的长度相匹配的纳米间隔电极对。利用纳米间隔电极对,研究者可以方便地构筑形如电极—DNA分子—电极的分子结,从而把DNA分子接入到宏观的电学测试装置中,进而开展DNA分子电输运性质的相关研究。

DNA又是许多临床癌症药物的主要分子靶标,药物分子作用于DNA可以在基因水平上破坏特定的基因表达,用于治疗病原性疾病,尤其是癌症和病毒性疾病。阿霉素(Doxorubicin,DOX)作为一种抗生素类药物,是蒽环类抗癌药物家族的一员,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对固体和液体肿瘤的癌细胞杀伤效果显著。作为一种DNA插入剂,DOX包含三个功能区域,一是插入在dsDNA的两个碱基对(BP)之间的蒽醌环;二是蒽醌环中的一个子区域,该子区域通过与DNA碱基形成氢键(HBs)来稳定DOX-DNA复合物;三是柔红胺,具有氨基糖基的结构区域,充当凹槽粘合剂。DOX的插入可引起dsDNA构象发生变化,干扰酶拓扑异构酶Ⅱ,从而抑制dsDNA复制和转录,达到控制癌细胞分裂扩散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可插层识别阿霉素的DNA单分子器件及其应用。

本发明的一种可插层识别阿霉素的DNA单分子器件,DNA单分子器件以单链DNA分子作为识别元件,其序列为ACGCGCGT,3’端修饰有巯基。

本发明的一种可插层识别阿霉素的DNA单分子器件识别阿霉素的方法,基于扫描隧道裂结技术,利用液相中的DNA分子与金属针尖及表面镀有金属的基底分别相互作用并连结,形成金属—DNA分子—金基底形式的分子结,并与外界测量回路电连接,监测采集其电导信号;利用液相中的含有插层DOX的DNA分子与金属针尖及表面镀有金属的基底分别相互作用并连结,形成金属—DOX-DNA分子复合物—金基底形式的分子结,并与外界测量回路电连接,监测采集其电导信号;在电导测量时,插层有DOX的DNA分子结与未插层DOX的DNA分子结的电导值会有明显的变化,电导统计峰会发生明显的偏移,从而到达检测识别DOX的目的。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9979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