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湖北贝母与蚕豆间作的生态栽培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099405.5 | 申请日: | 2021-01-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563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 发明(设计)人: | 段媛媛;郭杰;周武先;吴佳奇;游景茂;郭晓亮;王帆帆;唐涛;穆森;艾伦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G22/40 | 分类号: | A01G22/40;A01G22/35;A01B79/00;A01B79/02;C05G3/60;C05G3/80;C05G5/10;C05G3/00;C05G3/40;C05G5/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吴静 |
| 地址: | 445000 湖北省恩施***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湖北 贝母 蚕豆 间作 生态 栽培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药材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湖北贝母与蚕豆间作的生态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选地整地;S2、选种消毒;S3、施肥作畦;S4、移栽;S5、田间管理;S6、适时采收。本发明将湖北贝母与蚕豆进行间作,一方面蚕豆长高、长大后可为湖北贝母遮荫,使湖北贝母得以良好发育生长,并且提高生物多样性能有效减少病虫害和草害的发生;另一方可以发挥作物空间和资源利用的互补作用,既能提高地上部的光、热利用效率,又能提高地下部的水分、养分利用效率,且种植的蚕豆还能带来额外的经济效益;同时利用蚕豆的根瘤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为湖北贝母提供天然的氮肥和其他养分,从而减少化肥和基础肥料的投入,减少感染性病害,节省人力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药材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湖北贝母与蚕豆间作的生态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湖北贝母(Fritillaria hupehensis Hsiao etK.C.Hsia)是百合科,贝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国湖北、四川和湖南。以鳞茎入药,性味苦、甘,微寒。归肺、心经。其活性成分主要是生物碱,主治化痰止咳,清热润肺。对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略痰带血有疗效。此外,湖北贝母还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在我国,湖北贝母年用量达5000吨左右,具有广阔的种植前景。
以往湖北贝母主要依靠采挖野生资源,近年来野生资源短缺,湖北贝母由野生转向家植,随着长时间的连作,湖北贝母在栽培过程中会出现生长发育不良,产量和品质大幅下降的现象。药农为了增加贝母的产量,常常施用大量化肥,施用化肥虽然短期内有增产的作用,但不利于湖北贝母品质的形成,而且容易引发病虫草害。使用化肥的湖北贝母只能作为商品出售,作为种源容易引发烂种。湖北贝母主要病害有黑腐病和锈病,黑腐病可以导致湖北贝母缺苗断垅,地下部鳞茎上出现红色小斑点,然后产生黑斑,病斑下组织变灰色,严重时整个鳞茎变黑十腐,鳞茎表皮下形成米粒大小的黑色菌粒,药材彻底丧失商业价值。由于且缺乏合理的栽培措施,目前这些病害较难防治,药农滥施滥用各类化学农药,一方面增加了致病菌的抗药性,另一方面污染了环境,增大了湖北贝母药材农药残留的风险,不符合湖北贝母产业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此外,湖北贝母田间管理和生产需要大量劳力,农村大多为60以上老人,无法提供有效的劳力保障,这些问题十分不利于湖北贝母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如何节约湖北贝母生产过程中施肥、打药和除草等人力成本的投入也是湖北贝母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并无合适、有效和绿色的生态栽培方法。因此,如何开发一种高效生态的湖北贝母栽培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以往药农种植湖北贝母都是将贝母进行单作,湖北贝母存在严重的连作障碍现象。间作是消减湖北贝母连作障碍的一种重要方法,不同作物间作可以优化根际微生物种群的结构与功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根系分泌特性,具有缓解作物连作障碍的效果,但是在间作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化学农药来防治病虫害以及使用大量的化肥提供作物生长所需元素。公开号为CN108812154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湖北贝母的种植方法,并具体公开了在种植区预留排水沟,减少雨水汇聚流动对贝母表面覆盖土壤的影响,提升贝母种苗的存活率,但需要使用大量的化学农药来防治病虫害,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且不具备培肥改土的效果,与中药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违背。公开号为CN109328946 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黄连与湖北贝母、川党参的轮作生态种植方法,并具体公开了通过轮作栽培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防治病、虫、草害,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但仍然需要使用大量的化肥,且需要施用大量的农家肥(黄连一个生长周期需要施用厩肥18吨/亩),成本和劳动力投入较高,农民不容易接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未经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9940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