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绞线放张辅助工具及预应力钢绞线放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99096.1 | 申请日: | 2021-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782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石和杰;夏凯峰;熊宏武;刘俊;秦汉军;夏海;曾荡;石宇超;严胜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21/00 | 分类号: | E01D21/00;E04G21/12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郑晨鸣 |
地址: | 519000 广东省珠海市横琴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绞线放张 辅助工具 预应力 方法 | ||
1.一种钢绞线放张辅助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钢绞线连接构件(100),所述钢绞线连接构件(100)的两端设有对称设置的第一夹片锥形孔(111)和第二夹片锥形孔(121),所述第一夹片锥形孔(111)和所述第二夹片锥形孔(121)内均设有锥形夹紧件(500),所述锥形夹紧件(500)由对称相合的三个钢绞线夹片(510)组成,所述第一夹片锥形孔(111)和所述第二夹片锥形孔(121)的小孔分别设置在所述钢绞线连接构件(100)的对立外侧,大孔分别设置在所述钢绞线连接构件(100)的对向内侧;
千斤顶顶紧台(200),包括上平台板(210)和底座,所述上平台板(210)上设有钢绞线孔(211),所述底座的底部设有底孔(221),所述钢绞线连接构件(100)能够穿过所述底孔(221)并在所述千斤顶顶紧台(200)内朝着钢绞线孔(211)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绞线放张辅助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绞线连接构件(100)包括上连接件(110)、下连接件(120)、左连接侧板(130)和右连接侧板(140),所述左连接侧板(130)和所述右连接侧板(140)对立设置在所述上连接件(110)和所述下连接件(120)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绞线放张辅助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件(110)和下连接件(120)之间设有拆装口(26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绞线放张辅助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件(110)和下连接件(120)之间设有与所述第一夹片锥形孔(111)和所述第二夹片锥形孔(121)相连通的内部空间(150)。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绞线放张辅助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连接侧板(130)和所述右连接侧板(140)焊接在所述上连接件(110)和所述下连接件(120)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绞线放张辅助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左侧板(230)、右侧板(240)、后侧板(250)和底板(220),所述上平台板(210)、所述底板(220)、所述左侧板(230)、所述右侧板(240)和所述后侧板(250)固定连接形成一侧开口的长方体结构,所述上平台板(210)和所述底板(220)设置在长方体结构的对立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钢绞线放张辅助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平台板(210)、所述底板(220)、所述左侧板(230)、所述右侧板(240)和所述后侧板(250)均为钢板。
8.一种预应力钢绞线放张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钢绞线放张辅助工具,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需放张钢绞线(300)穿过钢绞线构件的第一夹片锥形孔(111),并经第一夹片锥形孔(111)内的锥形夹紧件(500)夹紧;
步骤b,接长钢绞线(400)穿过钢绞线构件的第二夹片锥形孔(121),并经第二夹片锥形孔(121)内的锥形夹紧件(500)夹紧;
步骤c,千斤顶顶紧台(200)的底孔(221)分别穿过接长钢绞线(400)、钢绞线连接构件(100),使底板(220)抵接在梁板上,接长钢绞线(400)从钢绞线孔(211)穿出,钢绞线连接构件(100)设置在千斤顶顶紧台(200)内;
步骤d,千斤顶设置在千斤顶顶紧台(200)上,背向梁板开启千斤顶向外拉动接长钢绞线(400),使需放张钢绞线(300)拉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预应力钢绞线放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e,需放张钢绞线(300)拉出后,通过千斤顶顶紧台(200)的拆装口(261)取出需放张钢绞线(300)的钢绞线夹片(510),千斤顶回落,通过千斤顶顶紧台(200)的拆装口(261)取出接长钢绞线(400)和需放张钢绞线(300)的锥形夹紧件(500),使钢绞线连接构件(100)退出连接接长钢绞线(400)和需放张钢绞线(3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99096.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