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左右侧围共模工艺的设计方法及共模模具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099021.3 | 申请日: | 2021-01-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564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5 |
| 发明(设计)人: | 曹江怀;黄祥坤;彭本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1D22/02 | 分类号: | B21D22/02;B21D28/34;B21D37/10;B21D53/88 |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李岩 |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右侧 围共模 工艺 设计 方法 模具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的左右侧围共模工艺的设计方法及共模模具,车辆的侧围板包括左侧围板和右侧围板,每个侧围板均具有门洞,每个侧围板均具有内侧面和外侧面,每个侧围板均具有车头端和车尾端,每个侧围板均通过多次冲压步骤完成冲压工序,每个侧围板在多次冲压步骤中采用的冲压模具不同,左侧围板和右侧围板的形状对称,左侧围板和右侧围板至少在其中一冲压步骤中采用一套共模模具,共模模具的设计包括如下步骤:将左侧围板和右侧围板以仿真模型形式置于同一模型空间,两个侧围板的内侧面朝向相同,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左右侧围共模工艺的设计方法,减少模具的数量,降低模具制作成本,减少模具的存放空间占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的左右侧围共模工艺的设计方法及应用该方法制作的共模模具。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对于车辆的侧围板冲压制作一般侧围需要至少4工序完成,左右侧围各4工序就需要开发8套模具。左右侧围零件除了加油口存在差异外,其他部位都是左右件完全对称的零件,现有技术左右侧围模具,除了加油口部位的加工内容存在差异外,左右侧围4工序模具结构也是完全对称的。而制造8套模具,会导致模具的制造成本较高,并且模具的数量较多,在存放时占用的空间较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的左右侧围共模工艺的设计方法,减少模具的数量,降低模具制作成本,减少模具的存放空间占用。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应用上述实施例的方法制作的共模模具。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车辆的左右侧围共模工艺的设计方法,车辆的侧围板包括左侧围板和右侧围板,每个所述侧围板均具有门洞,每个所述侧围板均具有内侧面和外侧面,每个所述侧围板均具有车头端和车尾端,每个所述侧围板均通过多次冲压步骤完成冲压工序,每个所述侧围板在多次冲压步骤中采用的冲压模具不同,所述左侧围板和右侧围板的形状对称,所述左侧围板和右侧围板至少在其中一冲压步骤中采用一套共模模具,所述共模模具的设计包括如下步骤:将所述左侧围板和所述右侧围板以仿真模型形式置于同一模型空间,两个所述侧围板的所述内侧面朝向相同,两个所述侧围板的所述外侧面朝向相同,将两个所述侧围板的仿真模型相重叠形成重叠区域,两所述侧围板的所述车头端位于所述重叠区域内,至少部分所述门洞位于所述重叠区域内,两所述侧围板的所述车尾端位于所述重叠区域外;两个所述侧围板在整个所述冲压工序中需要冲压的型面里,选出位于所述重叠区域外的型面,将所述重叠区域外的至少部分型面对应的冲压加工面设在所述共模模具上。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左右侧围共模工艺的设计方法,通过将左侧围板的仿真模型与右侧围板的仿真模型叠加放置与同一模型空间后,制作出可以同时加工左侧围板和右侧围板的共模模具,进而通过该共模模具,可以实现对左侧围板和右侧围板的冲压加工,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左侧围板和右侧围板的冲压加工过程中的模具数量,降低了模具的成本,也减少了模具的空间占据。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左右侧围共模工艺的设计方法及共模模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共模模具的设计还包括步骤:两个所述侧围板在整个所述冲压工序中需要加工的冲孔里,选出位于所述重叠区域外的冲孔,将所述重叠区域外的至少部分冲孔对应的冲孔刀具设在所述共模模具上。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左侧围板和右侧围板在所述重叠区域内有部分型面相重合,将所述重叠区域内重合型面对应的冲压加工面设在所述共模模具或者其他冲压步骤的冲压模具上。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将所述重叠区域内重合型面上的至少部分冲孔对应的冲孔刀具设在所述共模模具上。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共模模具上设有斜楔机构,所述斜楔机构对应两所述侧围板上的门洞重叠区域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990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