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储能微电网并离网无缝切换装置、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95727.2 | 申请日: | 2021-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017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3 |
发明(设计)人: | 徐杰彦;王鹤;柴宝双;洪瑞新;刘晓琳;王碧石;汤江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北京)综合能源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38 | 分类号: | H02J3/38;H02J3/46 |
代理公司: | 北京化育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833 | 代理人: | 涂琪顺 |
地址: | 1026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储能微 电网 无缝 切换 装置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储能微电网并离网无缝切换装置、方法及系统。本发明采用无缝切换方式,即离网转并网、计划性离网和非计划性离网均实现无缝切换。无缝切换是指并离网切换的过程中微电网电压、频率在微电网运行标准规定的范围内,微电网内各母线电压偏差不大于额定电压,频率偏差不大于规定值,微电网即可安全稳定运行,保证对重要敏感负荷的不间断供电,提高用户供电的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电网并离网无缝切换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储能微电网并离网无缝切换装置、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微电网系统是在分布式光伏、风力发电系统、储能系统、各类负荷等电气单元的基础上而构建的一套系统。微电网从并网模式切换到离网运行模式,以及从离网运行模式切换到并网模式,可以采用无缝切换和短时有缝切换两种方案。
对于允许短时停电的有缝切换方案,当外部电网故障时,微电网内的分布式电源首先断电;然后微电网与外部电网的并网开关打开,微电网内负荷短时停电;当确认微电网与外部并网开关打开后,微电网内主电源切换控制模式,重新建立微电网的电压和频率,微电网独立运行。微电网从独立运行切换到并网的判据是检测到外部电网恢复正常,微电网内的主电源首先退出运行,微电网失压,负荷短时断电,其它分布式电源在检测到并网点失压后退出运行,然后闭合微电网并网开关,负荷恢复供电,经过一定时间间隔后,微电网内的所有分布式电源重新并网。
目前随着技术的发展,微电网的离网转并网和计划性离网均已能实现无缝切换,通过主电源与并网接口装置的相互配合来实现,从而可以对主电源从PQ模式切换到V/f模式的时间以及微电网并网点开关的开断时间都没有特殊的要求。无缝切换,供电可靠性高,在外部电网故障时,仍可以维持微电网内负荷不断电,但对微电网控制要求较高。对于采用主从控制策略的微电网,要求主电源能够快速从并网控制模式切换到独立控制模式,且同时需要能够快速将微电网与主电网的并网开关解列。
但是非计划性离网时,由于在孤岛运行时输出电压幅值、频率与额定值存在偏差,此时不允许直接并网操作,需要采用锁相环技术进行准同期控制。由于锁相环、电力系统都具有非线性,因此很难通过调整锁相环的控制参数达到满意的动态性能,锁相环的动态响应过慢会影响到系统的控制效果,降低系统的稳定性;尤其是在弱电网的情况下电网中存在大量高次谐波,影响了锁相环的锁相精度,影响准同期控制效果,甚至可能会造成系统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储能微电网并离网无缝切换装置、方法及系统,能够解决离网转并网、计划性离网和非计划性离网不能同时实现无缝切换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储能微电网并离网无缝切换装置包括与主电源、微电网电连接的运行控制器、并网点开关、并网接口装置、稳定控制装置和储能PCS,其中,
运行控制器用于接受、翻译并执行控制命令,完成对主、微电网的运行控制;
并网点开关位于主、微电网之间;
并网接口装置用于控制并网点开关的分/合闸;
稳定控制装置用于微电网与主网的隔离;
储能PCS用于运行模式的切换,以及检测并网点两侧电压并进行调同期。
一种储能微电网并离网无缝切换方法包括:
计划性离网模式:
步骤11:运行控制器接收计划性离网指令;
步骤12:检测并网点开关、主网和微网的状态;
步骤13:运行控制器分别给并网接口装置下达计划划性离网指令,给储能PCS下达模式切换指令;
步骤14:并网接口装置控制并网点开关分闸,储能PCS由PQ运行模式切换到V/f运行模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北京)综合能源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国网(北京)综合能源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9572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