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滴及液膜耦合的旋流加湿器及加湿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95706.0 | 申请日: | 2021-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566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发明(设计)人: | 周萱;何纬峰;路裕;安浩浩;韩东;岳晨;蒲文灏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6/14 | 分类号: | F24F6/14;F24F13/08;F24F13/28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韩天宇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耦合 加湿器 加湿 方法 | ||
一种液滴及液膜耦合的旋流加湿器及其工作方法,本发明是利用振荡射流雾化,并与空气传热传质,实现对空气的加湿。本旋流加湿器包括旋流室,三个切向进口,扰流柱,5‑8个射流振荡器以及过滤网,其中射流振荡器包括一个进口动力喷嘴,一个混合室,两个反馈通道和一个出口喷嘴。采用没有任何活动部件的射流振荡器产生向下的自持振荡射流,并在旋流室及扰流柱壁面上形成液膜,同时空气螺旋式上升,在液滴与液膜耦合作用下,气液逆向流动,有效增强了空气与水的传热传质,加湿效果显著。设备易于维护,故障率低,减少出口和壳体的水渍形成,提高了设备的运行寿命和湿空气的质量。本发明使用寿命长,同时节约了水资源,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滴及液膜耦合的旋流加湿器及加湿方法,属于空气加湿和动力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电子厂房等各种生产生活中为了保证产品的出产质量和人体的舒适性,必须对环境的温湿度进行严格的控制,尤其是湿度,干燥的空气不仅会产生静电,存在安全隐患,还对人身体有一定的影响。现有的加湿器一般采用一些方式将水雾化,并通过风机将雾化的水汽吹出壳体,从而达到加湿空气的效果,若水汽喷出过多,在出口及壳体周围会留有水渍,影响加湿器的运行安全性,并且浪费水资源。而目前对更有效的加湿方法缺少创新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减少水资源浪费、加湿效果更好的液滴及液膜耦合的旋流加湿器及加湿方法。
一种液滴及液膜耦合的旋流加湿器,包括旋流室,位于旋流室底部与旋流室相切的三个切向进口,位于旋流室内部的扰流柱,位于旋流室内顶部位置的5-8个阵列排列的射流振荡器以及位于旋流室出口处的滤网,上述射流振荡器包括一个进口动力喷嘴,一个混合室,两个反馈通道和一个出口喷嘴;工作时空气通过三个切向进口进入旋流室中,绕着扰流柱呈螺旋式上升;水通过射流振荡器的进口动力喷嘴进入混合室,由于康达效应作用,水流在混合室内发生弯曲,在出口喷嘴产生向下的振荡射流,空气与水在旋流室内逆向流动,气液充分接触,达到加湿效果,同时空气也与旋流室及扰流柱壁面上的液膜进行传热传质,在液膜与液滴耦合作用下得到的湿空气通过位于旋流室出口处的滤网,过滤掉湿空气中携带的一些液滴,过滤后的湿空气从旋流室顶部排出。
上述液滴及液膜耦合的旋流加湿器的加湿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过程:空气通过三个切向进口进入旋流室中,绕着扰流柱呈螺旋式上升,水通过射流振荡器的进口动力喷嘴进入混合室,由于康达效应作用,水流在混合室内发生弯曲,在出口喷嘴产生向下的振荡射流,空气与水在旋流室内逆向流动,气液充分接触,达到加湿效果,同时空气也与旋流室及扰流柱壁面上的液膜进行传热传质,在液膜与液滴耦合作用下得到的湿空气通过位于旋流室出口处的滤网,过滤掉湿空气中携带的一些液滴,过滤后的湿空气从旋流室顶部排出。
上述液滴及液膜耦合的旋流加湿器扰流柱竖直设置在旋流室的中间位置,有效防止了旋流室中间的负压区裹挟液滴,减少水资源浪费。
上述液滴及液膜耦合的旋流加湿器三个切向进口尺寸要一致,设计高宽比为1.25:1以保证气液能够充分接触。
上述液滴及液膜耦合的旋流加湿器射流振荡器采用壁挂式射流振荡器,在出口喷嘴处产生自持振荡射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与传统的加湿方式不同,采用没有任何活动部件的射流振荡器产生向下的自持振荡射流,并在旋流室及扰流柱壁面上形成液膜,同时空气螺旋式上升,在液滴与液膜耦合作用下,气液在旋流室内逆向流动,有效增强了空气与水的传热传质,加湿效果显著。设备易于维护,故障率低,减少出口和壳体的水渍形成,提高了设备的运行寿命和湿空气的质量。本发明实现了旋流室和射流振荡器的安全高效运行,既节能,同时节约了水资源,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液滴及液膜耦合的旋流加湿器;
图2是本发明的俯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9570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