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爪哇棒束孢促进水稻生长和驱避害虫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92705.0 | 申请日: | 2021-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153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牛洪涛;郭慧芳;张志春;赵冬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G22/22 | 分类号: | A01G22/22;A01G13/00;A01C1/08;A01C1/00;C05F11/08;C05G3/00;C05G3/60;A01N63/14;A01N63/30;A01P17/00;A01P21/00;C12N1/14;C12R1/64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14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爪哇 棒束孢 促进 水稻 生长 害虫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爪哇棒束孢促进水稻生长和驱避害虫的方法,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爪哇棒束孢菌株(Isaria javanica)JS001,是分离自感菌烟粉虱的昆虫病原真菌,现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3.20237。所用微生物菌剂,其有效成分为上述爪哇棒束孢JS001。所述爪哇棒束孢JS001以及含有该菌的微生物菌剂能够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植物抗逆性,驱避褐飞虱,减少害虫的危害。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爪哇棒束孢促进水稻生长和驱避害虫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产量关系我国粮食安全,而农药和化肥是影响水稻产量重要因素。近年来,农药化肥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在防治害虫危害和增加农业产量的同时,也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土壤板结、耕地退化、农作物害虫抗药性、生态条件恶化、农产品质量下降、耕种成本增加等一系列问题。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方面已远远高出发达国家水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优质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已成为当前社会和农业生产的迫切需求。为此,寻求开发安全有效的生物制剂已成为当前阶段的重点。
生物制剂中含有特定微生物活体的制品,能够通过其中所含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改善土壤和植物的内生菌群结构,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抗逆性,改善农产品品质及农业生态环境。昆虫病原微生物作为害虫生物防治的重要微生物资源,是化学农药的环境友好型替代品;除直接感染昆虫外,也能为植物提供多种益处,包括促进植物生长,诱导植物系统防御,对害虫天敌安全。
爪哇棒束孢是一类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隶属盘菌亚门(Pezizomycotina)粪菌纲(Sondariomycetes)肉座菌目(Hypocrellales)虫草科(Conlycipitaceae)。该菌对烟粉虱、稻飞虱、蓟马、蚜虫等具有较好的侵染活性,同时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特性,符合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宗旨。因此,以该菌为主体开发微生物菌剂,能够兼具促生长和抗虫害的功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爪哇棒束孢促进水稻生长和驱避害虫的方法,该菌是一种昆虫病原真菌,能促进植物生长,减少害虫危害,可应用于植物促生剂或微生物肥料的制备。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微生物菌剂,其活性成分为爪哇棒束孢JS001。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微生物菌剂为固体菌剂或液体菌剂。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当所述微生物菌剂为固体菌剂时,所述微生物菌剂含所述爪哇棒束孢JS001的活菌数量为5×103个孢子/克至5×109个孢子/克;当所述微生物菌剂为液体菌剂时,所述微生物菌剂含所述爪哇棒束孢JS001的活菌数量为5×103个孢子/毫升至5×109个孢子/毫升。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当所述微生物菌剂为固体菌剂时,所述微生物菌剂还包括固体载体。优选地,所述固体载体包括二氧化硅、凹凸棒土、滑石粉、高岭土和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固体菌剂还包括抗氧化剂、粘结剂和保水剂中的一种多种。
优选地,抗氧化剂选自维生素C、维生素E以及柠檬酸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粘结剂选自麦芽糖和/或糊精。
优选地,保水剂选自吸水性树脂、甘露醇和海藻糖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的目的之三是提供上述微生物菌剂在促进植物幼苗生长和驱避害虫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上述微生物菌剂在促进水稻幼苗生长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上述微生物菌剂在驱避水稻褐飞虱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927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