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监控微生物生长的二氧化碳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090014.7 | 申请日: | 2021-01-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305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 发明(设计)人: | 韩丹;韩晓美;桑胜波;禚凯;冀健龙;张文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27/12 | 分类号: | G01N27/12 |
| 代理公司: | 太原高欣科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9 | 代理人: | 冷锦超;邓东东 |
| 地址: | 030024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监控 微生物 生长 二氧化碳 传感器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一种用于监控微生物生长的二氧化碳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属于二氧化碳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技术领域;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用于监控微生物生长的二氧化碳传感器硬件结构的改进;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在蓝宝石衬底上外延生长n型氮化镓层,采用一系列电极制备工艺在氮化镓外延片上沉积Ti/Al/Pt/Au电极,后通过液相剥离黑磷以及对黑磷进行功能化改性制备BP‑PEI层,获得了高灵敏度、可实时操作的小型化二氧化碳气体传感器;本发明二氧化碳传感器性能稳定,对二氧化碳气敏性能良好且价格低廉,尺寸小,检测方式简单,同时具有一次性,无污染等优点;本发明应用于监控微生物生长。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种用于监控微生物生长的二氧化碳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属于二氧化碳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不断的与外界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可以通过对微生物培养箱的PH ,耗氧速率,二氧化碳含量来监控其生长过程。生物培养箱是一个长期密封的装置,培养基的成分和气体浓度相对于初始状态会有变化,不同气体环境下,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代谢产物都会随之改变。现今微生物生长曲线监测需求非常普遍,为了监控微生物的生长情况,需要对气体成分进行频繁的检测,同样检测二氧化碳的浓度对微生物的生长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二氧化碳传感器使用红外吸收检测技术,红外光线穿过被测气体后的光强衰减满足朗伯-比尔 (Lambert-Beer) 定律。因此,可以通过测量气体对红外光线的衰减来测量气体浓度,但基于此技术制备的二氧化碳传感器价格昂贵,技术不成熟,后期维护费用高、体积相对较大,利用率低,导致其使用受限。因此,亟须开发一种体积小,无污染的二氧化碳传感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用于监控微生物生长的二氧化碳传感器硬件结构的改进。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监控微生物生长的二氧化碳传感器,氮化镓基材料与新型二维材料黑磷、支链聚乙烯亚胺复合的新型二氧化碳传感器,具体包括在蓝宝石衬底上生长的 n 型氮化镓薄层,所述n 型氮化镓薄层上磁控溅射沉积有Ti/Al/Pt/Au电极层,所述n 型氮化镓薄层上设置有黑磷-支链聚乙烯亚胺薄层。
所述n 型氮化镓薄层掺杂有浓度1×1018 cm-3-9×1018cm−3的硅。
所述Ti/Al/Pt/Au电极层的厚度总和为45nm-55nm,每层电极的厚度为10nm-15nm。
所述黑磷-支链聚乙烯亚胺薄层包括二维黑磷单层及多层纳米片,所述二维黑磷单层及多层纳米片的厚度为1nm-20nm、长度为500nm-50µm。
所述黑磷-支链聚乙烯亚胺薄层由黑磷粉末和聚乙烯亚胺溶液组成,所述黑磷粉末和聚乙烯亚胺溶液的体积比例为3:5。
一种用于监控微生物生长的二氧化碳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在蓝宝石衬底上外延生长掺杂硅的n 型氮化镓外延片;
步骤二:在n 型氮化镓外延片的表面通过PECVD方法沉积SiO2层,甩光刻胶后放置掩膜版,利用曝光、显影工艺,制备原位掩模版;
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n 型氮化镓外延片表面沉积Ti/Al/Pt/Au电极,使其与氮化镓外延片之间形成欧姆接触;
步骤三:以单晶黑磷为原料,采用简单的液相剥离法将其剥离成1-20 nm 厚的二维薄层黑磷单层及多层微纳米片;
利用细胞超声破壁机产生的超声能量剥离单晶BP,以二乙二醇二甲醚为插层溶剂,使单晶BP膨胀分层,并产生BP二维薄层材料;
步骤四:取用二维薄层BP薄片,然后将mw=600的聚乙烯亚胺加入去离子水中,使用磁力搅拌器使其均匀混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理工大学,未经太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9001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