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穿过后浇筑区域的缓粘结预应力筋的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87104.0 | 申请日: | 2021-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008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8 |
发明(设计)人: | 司法强;胡雪伦;黄沛林;陈新喜;陈华;李赟;潘钧俊;文杨;沈洁;张海军;顾子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12 | 分类号: | E04G21/12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29 | 代理人: | 宋小光 |
地址: | 200122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过后 浇筑 区域 粘结 预应力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穿过后浇筑区域的缓粘结预应力筋的施工方法,包括:根据缓粘结预应力筋的设计位置将锚固端埋固第一区域结构内,并让张拉端垂落在第一区域结构位于后浇筑区域内的侧面上;根据缓粘结预应力筋的设计位置将波纹管埋固于第二区域结构内,并使波纹管的两端露出于第二区域结构,让波纹管靠近后浇筑区域的露出部分垂落在第二区域结构的侧面上;在需要封堵后浇筑区域时,将张拉端穿过并伸出波纹管,张拉张拉端并向波纹管内注浆;封堵后浇筑区域。本申请不需要更改预应力筋的布置或后浇筑区域的位置,同时确保后浇筑区域内的畅通,不影响其使用,而且满足预应力筋的连续施工,对预应力结构性能影响较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技术领域,特指一种穿过后浇筑区域的缓粘结预应力筋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缓粘结预应力施工过程中,如遇到预留的设备吊装通道、结构后浇带等需后期进行封闭的后浇筑区域时,其施工将出现难题。比如设备吊装通道位置,该吊装通道暂时不浇筑混凝土进行封闭,缓粘结预应力筋的设计路线是埋固于吊装通道两侧混凝土结构中并穿过吊装通道,而现有技术中吊装通道两侧混凝土结构必须先施工,同时缓粘结预应力筋埋固于吊装通道两侧混凝土结构中,缓粘结预应力筋穿过中间的吊装通道,由于缓粘结预应力筋横穿过吊装通道,从而导致该吊装通道无法作为垂直运输通道使用。
在施工中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会对后浇筑区域附近位置的缓粘结预应力筋进行重新排布,或者更改预留后浇筑区域的位置,第一种方式往往对结构改动较大,会影响预应力结构的性能,成本相对较大。第二种方式调整后浇筑区域的位置,往往会使后浇筑区域不能设置在最佳的位置,增加转运成本和工期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穿过后浇筑区域的缓粘结预应力筋的施工方法,以解决现有穿过后浇筑区域的缓粘结预应力筋的施工方法需要调整原有的结构设计,施工成本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穿过后浇筑区域的缓粘结预应力筋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所述后浇筑区域设于第一区域结构和第二区域结构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缓粘结预应力筋,所提供的缓粘结预应力筋具有锚固端和张拉端,根据缓粘结预应力筋的设计位置将所述锚固端埋固所述第一区域结构内,并让所述张拉端垂落在所述第一区域结构位于所述后浇筑区域内的侧面上;
提供波纹管,根据缓粘结预应力筋的设计位置将所述波纹管埋固于所述第二区域结构内,并使所述波纹管的两端露出于第二区域结构,让所述波纹管靠近后浇筑区域的露出部分垂落在第二区域结构的侧面上;
在需要封堵后浇筑区域时,将所述张拉端穿过并伸出波纹管,张拉张拉端并向波纹管内注浆;以及
封堵后浇筑区域。
本发明在后浇筑区域一侧按照缓粘结做法预埋缓粘结预应力筋,根据缓粘结预应力筋的设计位置将锚固端埋固第一区域结构内,在后浇筑区域另一侧按照有粘结做法预埋波纹管,根据缓粘结预应力筋的设计位置将波纹管埋固于第二区域结构内,在需要封堵后浇筑区域时,张拉缓粘结预应力筋并向波纹管内注浆,使得在封堵后浇筑区域之前缓粘结预应力筋可以不穿过后浇筑区域,该方法不需要更改预应力筋的布置或后浇筑区域的位置,同时确保后浇筑区域内的畅通,不影响其使用,而且满足预应力筋的连续施工,对预应力结构性能影响较小。
本发明穿过后浇筑区域的缓粘结预应力筋的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根据缓粘结预应力筋的设计位置将所述波纹管埋固于所述第二区域结构内的步骤包括:
在施工第二区域结构时留设第二后浇区段不施工;
根据所述缓粘结预应力筋的设计位置布设所述波纹管,使所述波纹管穿过所述第二后浇区段;
于所述第二后浇区段内浇筑混凝土并部分埋固所述波纹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871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