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过螺杆与伞齿轮配合实现变径的抛光打磨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085113.6 | 申请日: | 2019-10-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589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6 |
| 发明(设计)人: | 陈清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精海联科(宁波)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4B29/00 | 分类号: | B24B29/00;B24B41/04;B24B47/12;B24B47/2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宁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通过 螺杆 伞齿轮 配合 实现 抛光 打磨 方法 | ||
1.一种通过螺杆与伞齿轮配合实现变径的抛光打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机(1)、顶盖(2)、圆管形的固定套(3)、集尘盖座(4)、端面齿轮(5)、第二电机(6)、打磨槽盘(7)、螺杆固定架(8)和气环(9),所述第一电机(1)固定在顶盖(2)的顶面,且其输出端向下穿过顶盖(2)后与端面齿轮(5)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顶盖(2)盖合在固定套(3)的顶端,所述集尘盖座(4)包括集尘盖体(41)和集尘连接管(42),所述集尘盖体(41)的中部与集尘连接管(42)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集尘连接管(42)伸入固定套(3)内,并与端面齿轮(5)啮合,所述固定套(3)的内壁通过轴承件(10)与集尘连接管(42)的外壁连接,所述打磨槽盘(7)的顶端与集尘盖体(41)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打磨槽盘(7)与集尘盖体(41)之间形成有储尘腔室(20),所述气环(9)固定在集尘盖体(41)上,并与储尘腔室(20)连通,所述打磨槽盘(7)设有中心孔,所述螺杆固定架(8)固定在中心孔上,所述第二电机(6)固定在螺杆固定架(8)的顶端,并位于集尘连接管(42)内,所述固定套(3)的内壁安装有集电环(30),所述第二电机(6)通过滚轮导电组件(40)穿过端面齿轮(5)后与集电环(30)电性连通,所述第二电机(6)的输出端穿过螺杆固定架(8)后连接有主动圆锥齿轮(50),所述打磨槽盘(7)上沿径向滑动连接若干呈扇形的抛光打磨组件(60),每个所述抛光打磨组件(60)均螺纹连接有变径螺杆(70),每个所述变径螺杆(70)的另一端均沿径向穿过螺杆固定架(8)后连接有从动圆锥齿轮(80),每个所述从动圆锥齿轮(80)分别与主动圆锥齿轮(50)啮合,所述打磨槽盘(7)在位于相邻两个抛光打磨组件(60)之间的间隙处间隔设有若干吸尘孔(71),所述吸尘孔(71)与储尘腔室(20)连通,所述螺杆固定架(8)的底端还固定有防尘底板(90);所述抛光打磨组件(60)包括变径滑块(601)和磨料块(602),所述变径滑块(601)滑动连接在打磨槽盘(7)上,所述变径螺杆(70)的一端与变径滑块(601)螺纹连接,所述磨料块(602)固定在变径滑块(601)的底面;所述滚轮导电组件(40)包括导电夹(401)和导电轮(402),所述导电夹(401)的一端固定在第二电机(6)上,所述导电轮(402)轴接在导电夹(401)的另一端,并与集电环(30)接触,所述第二电机(6)的电性连接端与导电轮(402)电性导通;
打磨抛光工件时,对集电环30和滚轮导电组件40向第二电机6供电,第二电机6工作,带动主动圆锥齿轮50旋转,主动圆锥齿轮50带动六个从动圆锥齿轮80转动,六个从动圆锥齿轮80同时带动六个变径螺杆70转动,从而使抛光打磨组件60沿径向移动,进而可以调整六个抛光打磨组件60的活动半径,只需通过改变第二电机6的旋转方向,即可调整六个抛光打磨组件60的活动半径增大或减小,当打磨抛光工件中心区域时,增大抛光打磨组件60的活动半径,以便提高抛光效率,而在打磨工件的拐角位置时,将抛光打磨组件60的活动半径减小,以便解决工件打磨死角比较大的问题,结构更灵活;当六个抛光打磨组件60的活动半径调整完成后,第二电机6停止工作,六个抛光打磨组件60在螺纹自锁功能下,不会沿径向滑动,从而可以避免六个抛光打磨组件60在离心力作用下甩出的问题,然后第一电机1工作,带动端面齿轮5转动,端面齿轮5带动集尘盖座4转动,集尘盖座4带动打磨槽盘7转动,从而带动六个抛光打磨组件60高速转动,对工件进行打磨抛光;同时打磨槽盘7也会带动螺杆固定架8转动,螺杆固定架8带动第二电机6转动,从而使第二电机6、滚轮导电组件40与端面齿轮5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在打磨抛光过程中,会产生碎屑和粉末,这些碎屑和粉末会影响打磨抛光,为此,本实施例通过气环9对储尘腔室20进行抽真空处理,使粉末和碎屑在气压作用下,经过吸尘孔71后,被吸入到储尘腔室20内,从而解决碎屑和粉末影响抛光效果的问题,抛光效果更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精海联科(宁波)智能设备有限公司,未经精海联科(宁波)智能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85113.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呼吸音识别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折反式光学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