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秸秆生产生物炭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77161.0 | 申请日: | 2021-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990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发明(设计)人: | 郑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宜春惠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B53/02 | 分类号: | C10B53/02;C10B43/00;C01B32/05;B01D47/00;B01D47/02;B01D50/00 |
代理公司: | 南昌贤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6136 | 代理人: | 金一娴 |
地址: | 336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秸秆 生产 生物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生物炭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利用秸秆生产生物炭的装置,解决了目前物料受热不均导致炭化不均,以及烟气污染环境的问题,其包括炭化箱,所述炭化箱内部中央连接有第一隔板,第一隔板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炭化腔和第二炭化腔,本发明,物料在第一炭化腔和第二炭化腔内受高温炭化,同时通过电机带动两个绞龙轴分别对第一炭化腔和第二炭化腔进行搅动,使得物料被螺旋翻动,使得内侧的物料与靠近内壁的物料之间交换位置,使物料受热均匀,进而使得物料炭化均匀,且第一炭化腔和第二炭化腔将物料分开炭化,有效的减少物料堆积,加快了炭化效率;通过烟尘净化机构的设置,能够将烟尘吸附过滤,从而能够避免烟尘影响环境。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炭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利用秸秆生产生物炭的装置。
背景技术
生物炭是一种作为土壤改良剂的木炭,能帮助植物生长,可应用于农业用途以及碳收集及储存使用,有别于一般用于燃料之传统木炭。
现有的生物炭在加工时,物料堆积于一个容腔内进行炭化,使得靠近发热内壁的物料与内侧物料之间受热不均匀,进而炭化不均匀,且炭化过程中易产生大量的烟气,易导致环境污染。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秸秆生产生物炭的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目前物料受热不均导致炭化不均,以及烟气污染环境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利用秸秆生产生物炭的装置,包括炭化箱,所述炭化箱内部中央连接有第一隔板,第一隔板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炭化腔和第二炭化腔,第一炭化腔和第二炭化腔上端中部均贯穿连接有绞龙轴,两个绞龙轴上部均连接有传动齿轮,炭化箱上端中部连接有电机,电机输出端连接有驱动齿轮,驱动齿轮与两个传动齿轮啮合连接,炭化箱上端连接有防护罩,防护罩一端贯穿连接有排烟管道,两个绞龙轴内部开设有空腔,排烟管道与两个绞龙轴上的空腔均通过第一连接管连通,第一连接管与空腔之间嵌装有轴承,炭化箱上端一侧嵌装有出烟管道,出烟管道与排烟管道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管连通,排烟管道一端相对于炭化箱一侧连接有烟尘净化机构;
烟尘净化机构包括净化塔、进气管道、孔板、颗粒去除组件、除雾器、液泵、输入管、输出管、喷淋管、喷头、第二隔板、滤网,净化塔一端连接有进气管道,净化塔内部下侧相对于进气管道上方连接有孔板,孔板上方连接有颗粒去除组件,颗粒去除组件上方连接有除雾器,净化塔一侧连接有液泵,液泵输入端通过输入管与净化塔下部连通,液泵输出端通过输出管连接有喷淋管,喷淋管安装于净化塔内部,喷淋管下端均匀连接有喷头,净化塔内部相对于孔板下端一侧连接有第二隔板,第二隔板下部嵌装有滤网;
颗粒去除组件包括安装壳,安装壳内部均匀连接有折板,相邻折板之间形成有阻隔腔,阻隔腔内部相对于折板侧壁交错连接有挡板,阻隔腔上下两端均开设有通孔。
优选的,所述第一炭化腔和第二炭化腔内部均连接有内壳体,内壳体外壁连接有电热丝。
优选的,所述炭化箱外部连接有保温层,保温层为聚四氟乙烯保温层。
优选的,所述炭化箱上端两侧对应第一炭化腔和第二炭化腔上端均开设有进料口,进料口上端安装有盖板,盖板上端连接有把手。
优选的,所述第二隔板由竖板和斜板构成,竖板上端连接有斜板。
优选的,所述滤网嵌装于第二隔板处开设有安装孔,滤网位于安装孔内。
优选的,所述炭化箱一端相对于第一炭化腔和第二炭化腔下部均连接有密闭门。
优选的,所述防护罩下端两侧均向外翻折形成有折边,折边通过螺钉与炭化箱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净化塔底部一侧连接有方便污水排出的排污管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宜春惠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未经宜春惠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771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